经济日报:中东经济增长动力与安全隐患并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 11:44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月10日电 中国《经济日报》10日刊登题为《中东经济:增长动力与安全隐患并存》的文章指出,石油出口、经济改革将继续推动中东经济发展,2005年中东经济总体将保持增长态势,但也受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变化、地区国家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地缘政治因素和地区局势等许多因素制约,文章摘发如下: 石油出口是动力
西亚地区沙特、伊拉克和伊朗等海湾八国是世界上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石油收入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三分之一强。国际油价的高低及各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多寡,与各国的石油出口收入直接挂勾,并通过漫长的石油产业链,调节着地区经济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 据阿联酋媒体报道,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去年的石油出口收入达1800亿美元,同时给各国带来约600亿美元的财政盈余。充沛的财政收入使各国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扩大公共开支,推动一些大型项目的出台和上马,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受高油价的刺激,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本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广大民众消费需求的增加,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世界银行在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长率为3.2%。受世界经济运行良好的牵引和亚洲对石油消费需求增加的带动,预计今年的国际油价仍将在一个较高的价位波动。受此影响,中东国家的石油出口收入仍呈乐观势头,拉升该地区经济的增长。 经济改革是保障 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对广大中东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埃及、土耳其等中东非产油国通过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开发旅游业,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增长。沙特、伊朗、阿联酋等海湾产油国,努力实现经济多元化,摆脱国民经济对石油产业的过分倚重,充分重视非石油部门经济的发展潜力,激发民营企业的经济活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目前,海湾合作委员会各成员国与美国、欧盟和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就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谈判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旦有关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助于促进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增强地区经济的实力。根据海合会的时间进度表,其六个成员国将逐步调整各自的经济结构,于2005年建立货币同盟,并于2010年实行单一货币,逐步实现海湾国家经济共同体。在2004年12月份召开的海合会首脑会议期间,海湾国家宣布联合建设从科威特经沙特、阿联酋至阿曼的两条跨国铁路干线,并建设连接阿联酋与卡塔尔和巴林的跨海大桥。海湾国家经济的融合,将促进其内部贸易和相互投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地区局势是隐患 地缘政治因素和地区安全局势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并将在相当程度上拖累地区经济增长。伊拉克的战后重建、伊朗核问题、巴以冲突等都是制约中东经济发展的变压器。伊拉克战后局势的混乱,严重打击了伊拉克重建的信心和外国投资的进入,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大批外国公司纷纷从伊撤离,给伊拉克的战后重建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伊拉克能否在1月份按期举行大选,大选后伊拉克的局势能否有明显改善,至今仍是个大大的问号。伊拉克石油生产目前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但石油出口却因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和封锁而变得极其艰难,因此伊拉克的安全形势和石油出口设施问题仍是制约伊拉克石油产能的瓶颈。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巴以冲突,也使阿以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价和经济代价,中东和平进程能否在新的一年里取得突破,考验着阿以领导人的政治智慧,而地区经济的发展也维系于此。 此外,中东经济的发展还面临其他一些挑战,如失业率居高不下,相当部分国家的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水平;美元持续贬值的消极影响直接关系到海湾国家“石油美元”的购买力,使其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沙特等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致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负增长态势。(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