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十年磨砺 一波三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 18:08 《财经时报》

  十年磨砺 一波三折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的幕后

  孔令龙

  1998年3月,朱镕基在任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但被亚洲金融危机阻断;2001年下半年,国家计委再次研究起草《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几经修改,方案更名为《投资体制改革方案》,但由于这个方案涉及面甚广,协调工作十分复杂,最终在上届政府没能出台;2003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后,发改委再改《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并第三次上报国务院;2003年的最后一天,国务院第33次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 2004年7月16日,《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最终发布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家在投融资体制方面所实行改革政策和措施有几十项,有些政策和措施力度相当大。

  例如,在国家的管理体制方面,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合并、分开,最终国家建委一部分合入国家计委,一部分并入建设部;国家计委(管理基本建设)与国家经委(管理技术改造)也是几度合并、分开,现在又合并。

  在投资来源管理制度上,从1980年开始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改变了建国以来由中央“统收统支”的财政分配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放宽对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的计划管理权限,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预算外收入成为地方政府扩大建设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

  1994年成立了政策性的国家开发银行,促进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1997年取消了国家计委、人民银行对各银行固定资产贷款规模限制,基本实现了商业银行自主审贷。一些股份制银行先后成立,融资租赁、项目融资、风险投资等新型投融资方式开始发展。

  另外,在宏观调控方面,一度开征投资方向调节税;实行差别贷款利率;颁布了产业政策和指导外商投资目录。在投资决策制度方面,把国际通行的可行性研究和咨询评估引入建设管理程序。在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方面,建立起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投资项目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等。

  但在前几年,投资体制改革给人的印象却是滞后的。这主要由于投资问题一直影响着中国宏观经济起伏波动,无论是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还是采取投资扩张的积极财政政策,都是以行政的调控手段为主,行政审批方式仍被认为是防止盲目重复建设的有效手段,始终没能让市场配置资源在投资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另外,过去的改革缺少一个整体的战略部署,没有出台过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改革方案和改革办法,部门之间也不协调。

  1998年3月,朱镕基同志在任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1998年初,国家计委起草并上报了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但那时,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已转为全力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严重影响,国家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发行建设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拉动内需。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暂时搁置。

  到2001年下半年,国家计委再次研究起草《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几经修改,于年底向国务院汇报。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方案主要集中于投资改革方面,标题也改为《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经国家计委修改后,于2002年4月,第二次正式上报国务院。但由于这个方案涉及到方方面面,需协调的工作十分复杂,最终在上届政府没能出台。

  2003年,新一届政府对投资体制改革十分重视,新组建的国家发改委将投资体制改革作为全委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3年10月,党的16届3中全会召开,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国家发改委根据16届3中全会的精神,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将《投资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修改后第三次报国务院。国务院在2003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召开的第33次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了这个《方案》。

  2004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关键时刻,中央指出宏观调控主要任务是控制过大的投资规模。这时,有人向中央提出暂不宜出台《方案》;加之个别部门提出《方案》涉及有关职能划分问题,要求修改《方案》。经国务院多次协调,最终在2004年7月16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