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统计到政府评议 要保证调查数据真实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 11:12 经济观察报 | ||||||||
张帆 人无完人,政府也如此。无论政府工作有多出色,也不会得到100%民众的认同,这是普遍和正常的现象。 所以,并非百分之百的被调查对象都会对政府作风建设感到满意。最近公布的一个
这种民众参与干部评议的做法本身受到肯定。有评论认为,“这是领导机关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值得在各级领导机关推广。是对各级领导机关是否‘执政为民’的严峻考验,民将拭目以待。” 但是,99.3%这个结论的确比较高。人们凭直觉认为,99.3%离100%太近。出于对这个数据的怀疑,在评论中,有人对参与调查的“万人”如何选出提出疑问;有人对问卷设计提出建议;也有人提醒,群众评议结果不能直接取代法律规定和程序,用于考核任免干部。 大家的意思很明显,希望能有公众参与到干部工作的评价之中,但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带有彰显“政绩”这样一些目的的数据,但这样的情况并非没有先例。在经济领域,最关键的统计数据——GDP的准确性曾经受到争议。在一些地方,GDP内涵不合理、数字与政绩挂钩等因素,曾使相当多地方的GDP增长率往往远高于全国GDP增长率,这意味着不是地方数据有误,就是全国数据出了问题。 尽管对包括GDP在内的某些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争论一直存在,无论如何,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全面详实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变化的轨迹。而在公众评议干部方面,虽然在北京、成都等不同地区都出现过网上评议、发放调查问卷等行动,但直接体现“执政为民”成效的民意调查数据,仍缺乏系统的、定时的、广泛的产生机制。 所以,尽管“万人评议”表现出了足够的开拓性意义,但它也说明,干部评议仍停留于萌芽时期,参与的民众范围不广,接受评议的政府机构不多,实施评议的客观机构不确定,操作过程还应该更透明。由于统计经验缺乏,评议工作的透明度还不足以让民众作出完整准确的判断,也由于在干部评议统计中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数据出现偏差亦在所难免。由此,大家的置疑并非没有理由,而最令人担心的结果是,民众对这样的干部评议工作失去应有的参与热情。现实的情况是,确有不少人对干部评议的统计数据仍感陌生或者不太关心。 即便如此,以消极的、冷漠的态度对待公众参与干部评议是不正确的行为。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解释缺陷的客观存在可以理解,但这并不表明可以不改进这种存在。宏观经济数据的真实性是保证经济运行科学有效的前提,企业内部运营数据的可靠性同样关乎企业的成败。对于以“执政为民”为宗旨的各级政府,民众对政府看法的统计结果就不仅仅是一个反映政府业绩的可有可无的数字。缺少这样的数据,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难免失去一个客观、科学的坐标系。 所以,构建和精准坐标系将是必须的改革行为。 在经济领域,对现有统计数据精确性的苛求,有助于经济运行靠近更科学的规律。比如“绿色GDP”试图提供一个更能全面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内涵,而在去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宣布,为提高GDP核算质量,从今年起各省份GDP数据将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发布。从数据统计操作过程的改进,提高数据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力图减少地方政绩因素对经济数据的干扰。 这样的改变来之不易,表面看起来简单的经济数据,背后反映了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政府与企业之间复杂的运作过程和利益关系。提高数据的科学性,需要突破的观念束缚与利益阻碍往往都很强硬。 而对于公众参与干部评议这样一个相对新生的事物,技术操作与观念层面的不完善更加难以逾越。无论“万人评议”的初衷如何、意义多大,如果操作结果的流程、规范和准确性不能不断提高,评议的最终效果将不可避免地偏离它所应该具有的目标——了解并获得民意。某种程度上,操作中的对技术环节的把握和运用,主观或客观地决定了事件性质的发展方向。 因此,要保证公众参与干部评议调查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吸收具有专业统计技术的机构参与就变得很有意义,可以由他们和当地政府一道采集、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由什么机构来提供数据将是一个技术上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从选取样本、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到验证结论,整个操作环节的客观科学性也必须十分慎重。 无论是GDP统计,还是公众参与评议干部和政府工作,真正了解并获取真实经济情报和民意,我们需要诚心,需要公正,也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