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权力可能扩大 警惕计划管理倾向悖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8日 13:54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贺军 在2004年中国经济的跌宕起伏中,有一个国务院机构的身影在前台出现得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响,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个机构是谁?它不是一向位高权重的发改委,而是在2003年才正式成立的国资委。
作为国务院特设机构的国资委,其基本职责是代表国务院承担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角色,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从近两年来国资委的举措来看,国资委正在积极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充分显示其影响力:不论是进行宏观调控,还是国有企业的重组;不论是国有企业成立董事会,还是在全球招聘央企高管;不论是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还是禁止大型国企的MBO;不论是管理中央企业,还是指导地方国企改革……都能切实感受到,国资委的影响力正在稳步扩大,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正在强化。 从近期国资委的一系列动作看,对国资的管理正在不断强化,越管越紧,越管越细。比如主辅分离改革,这涉及到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问题,国资委正在强力推动;中央企业的全球高管招聘,这涉及企业的人事问题,国资委在越俎代庖;国有资产的出售与重组,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动问题,这是国资委要严加管理的内容。就笔者所了解到的部分情况来看,一些中央企业对于国资委的具体管理颇有怨言,认为国资委管得太细,会影响它们的正常经营。笔者的一位朋友在国资委辖下一家中央企业任职,该企业同时又是香港上市公司。这家企业就抱怨,当他们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准备了一套材料之后,还要按国资委要求的格式和内容再准备一套来上报。所有的文件堆起来有一层楼高,十分牵涉精力。尤其是部分央企同时也是海外上市公司,国资委对它们的管理方式,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在很多地方格格不入。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放话:央企不能在规模上进入本行业前三位,就要进行重组。此言一出,在中央企业中引起了巨大震动。据悉,当前国资委管理的178家中央企业中,不是行业排头兵的并不是一两家,所以在安排2005年工作时,往大里做成为不少中央企业工作的中心内容。然而,单凭规模不够大就对企业进行重组,理由不充分。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央企规模的大小,不但有最近两年经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如果国资委以规模论生死,将会导致央企出现围绕主业去“摊大饼”。 除了中央企业,地方国资管理中与国资委的矛盾,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国资委不直接管理地方国资,但负有指导责任。对于地方的国企改革如何深化,地方国资委与中央国资委由于利益不一,做法也就各异。总体来说,中央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注重“保”,而地方国资委对地方国企注重“卖”。以河北省的国有资产重组试点为例,邢台钢铁、石家庄钢铁中的国有股份均从100%退到了26%和30%,三家企业的合资方都是外资。与邢台钢铁、承德钢铁等在一起,石钢今年初就被河北省政府列入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试点企业名单。对地方国资改革中设比例、设期限的做法,国资委有不同看法。在国资委看来,很多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重组政策的认识有偏差。由于地方企业受到的财政支持少,困难多,地方政府出售国企的冲动自然也就较大。很多地方政府都列出了国有资本退出的时间表,有的提出了国有股在企业中要降到30%以下。但国资委人士表示,对“处置”国有资产,国资委“从来没给过地方明确的期限。”据透露,国资委已意识到这一点,已颁布了相关文件加以抑制,“谁再违规操作就要追究谁的责任”。 一些地方国资委人士表示:“我们现在的压力很大,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既不能操之过急,因为牵扯各方面的利益太多,但又不得不快速推进,完成任务。”而对于国资改革的进展,“省里面很急,连续两年都列为了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可以预见,未来中央与地方在国资改革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将会加大。在地方来看,普遍认为国资委成立之后,比原来的经贸委那样的“婆婆”更像“婆婆”。 在笔者看来,面面俱到的监管,已经脱离了深化国资改革应该有的目标——使国有资产更有效率地在市场中发挥作用,实现保值增值。而现有的管理,正在变成管住国有资产的一道关卡。 在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的一次内部讨论中,大家几乎一致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的部委级的机构中,国资委可能是权力最大的一个。它管的是一些居于垄断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这可是真金白银的国有资产!但是,国资委影响力加大背后的计划管理倾向,值得高度重视,因为这种管理模式,难以承受未来中国建立完善的市场化体制的需要,必将造成更大的冲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