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面对劫匪 个体生命最重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10:50 新京报

  《法制早报》前不久报道:一名男子在大庆一商场劫持一女营业员为人质,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紧急部署出警。很快,“数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犯罪嫌疑人。”为了确保人质安全,警方没有下达击毙犯罪嫌疑人的命令,而是轮番与其谈判,劝其释放人质。开始的时候,犯罪嫌疑人毫不理会,并继续举刀威胁人质。后来,人群中的一位女士挤出来,对犯罪嫌疑人说:“请放开她,她有孩子,我没有,我代替她。”那男子先是惊愕,接着竟然放开了死死夹住人质的胳膊。人质获救了。

  人群中有人发出“打死他”的喊声,“此刻,只要击毙的命令下达,转眼间,他就会被打成马蜂窝”。幸运的是,警方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采取谈判的方式,并最终将其制服。

  看罢这则报道,紧张之余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不仅无辜的人质获救,而且嫌疑犯也没有“被打成马蜂窝”。相比起那种“歹徒当场毙命,人质不幸身亡”的结局来说自然是大成功。

  目前,对此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生命至上。对“绑匪”不宜动辄击毙,而要尽量采取谈判等技术;要防止在“绑匪”的心理紧张程度和对抗程度达到高潮的时候,还去刺激他,使其由绝望走向极端。

  依此思路,我们对于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是否妥当就可以提出质疑。比方说,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兰州警方因误将热水袋当炸弹而击毙讨债人”,还有《新京报》2004年7月26日报道的“警方枪击逃犯,3过路男子倒地”等。

  以上说的是执法者,公众呢?包括媒体、受害者、旁观者在内的公众,应如何对待“绑匪”之类的“歹徒”?从报道中频繁使用的“暴徒”等字眼,从人群中爆发出的“打死他”的声音,我们似乎不难感觉到公众对犯罪嫌疑人的愤恨和蔑视。但我们想没想过他们的不幸,以及在他们的不幸中我们身负的歉疚呢?

  2004年8月,北京通州发生一起劫持人质案,受害者是这样描述“绑匪”的:“可能真是3天没吃饭,他的力气不行了,不然我一个女的哪能挡住他的刀。”再看另一则报道:一打工仔因连续几天没活干,囊中羞涩,就想敲女房东一笔,不想袭击未成,反被对方摁倒在地,他提出和解,却遭到拒绝,他又说:“今天算我倒霉,你报警吧。”可女房东还是不依不饶,硬是把嫌犯打得鼻青眼肿。看着报道中嫌犯的那个可怜样,我明显感觉到这是一个没有犯罪经验、缺乏杀气的犯罪者,而房东老太太的那个威武摸样,却不由得使我想起《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的一段际遇:他偷盗了房东的瓷器,被警察抓住,但当警察问房东时,房东却说:不是他偷的,是我送给他的。就这样,主人公的灵魂得到拯救,变成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生命无价,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法律允许执法者将嫌犯予以击毙,允许被侵害者自卫反击,仍然需要掂量再三,不到万不得已不为之。此外,我还想问的是,社会能再多做点什么,使那些社会的边缘人不至于沦为罪犯呢?

  □刘仁文(耶鲁大学访问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劫匪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