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重整东亚格局 灾难考验邻居中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6日 16:2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禾 穗 北京报道 2005年1月4日,距离印度洋大海啸10天。死亡人数已经接近15万,更多的失踪者并未包括在内。
全球有50个国家在这次海啸中失去了自己的同胞,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度洋海啸的死亡之手颠覆了世界。联合国的救援官员说,可能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才能重建那些在地震和海啸中被摧毁的国家,而这巨大的悲怆则会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十年甚至更久。 1月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会参加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峰会,应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希洛.班邦.尤多约诺邀请,温家宝总理也将出席会议,这注定是一场引人注目的非常时期的高峰会议。 中国承担大国义务 2004年12月31日,中科院基因研究所的五位专家组成的中国DNA鉴定专家组抵达泰国。临行前,前来送行的杨焕明所长很出人意料的掏出几串佛珠给他们几个人戴上。 专家组前往的泰国普吉岛是这次受灾中心之一,他们将要面对的,是500具身份不明的遇难者遗体,以及灾后的满目狼藉、瘟疫霍乱以及其他足以致命的危险。 这是中国在得知海啸发生后当天迅速启动的应急机制项目之一。2004年12月26日,中国政府宣布,向受灾国家提供2163万元人民币的物资和现汇援助。随后,由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组成的特别工作小组进入紧张工作。卫生部迅速组织起10支总数150多人的救援队,由上海和广东派出的两支卫生救援队已经抵达泰国普吉岛参加救援工作。 装载救援物资的波音747货机紧急起飞前往雅加达。在卸下了粮食药品帐篷等必需品后,人们发现,灾情的严重远远超过了想象。在受灾最严重的印尼亚齐省,由于长期战乱和信息闭塞,灾难的真相被耽搁了至少几天。而这时,苏门答腊岛北端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2004年12月29日晚,北京严寒刺骨。外交部长李肇星紧急召开财政部、商务部、卫生部、地震局和军队有关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中国决定大幅度增加援助。进一步的救援措施包括组建医疗队和国际救援队,根据受灾国的需求,24小时内飞赴灾区。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办理增援物资的筹备和发运,中国有关专家继续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救援队前往灾区。 2004年12月30日,由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带着医疗救护人员、地震和搜救专家共35人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前往印尼,提供国际人道主义援助。 这支曾参加过阿尔及利亚和伊朗地震搜救工作的救援队在印尼经历了转机滞留和后续物资迟延到达的种种磨难后,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救援队一起,开始艰难的搜救任务。 在2004年的最后一天,国家总理温家宝宣布,中国政府将追加价值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 2005年的第一天在静默中度过,没有欢呼,没有庆祝。中央电视台取消了一年一度的元旦晚会直播,向邻国的死难者默哀。这天深夜,外交部长李肇星拨通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李钟郁的电话。 他们在商讨如何多边渠道向地震和海啸受灾国提供救助。李肇星表示,愿意在联合国的领导和协调下,与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帮助受灾国开展救援、疾病预防、解决饮用水困难等工作,并协助受灾国着手灾后重建。 安南和李钟郁对中国的援助表示首肯,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迅速行动,提供大量援助,再次表明中国是全球和地区事务中有影响和负责任的国家。 这种比较中肯的赞赏鼓励着中国在援助东南亚邻国的事情上做得更好。同样是在1月1 日,李肇星召集关于印度洋海啸救援工作部际协调会。第一批物资和现汇援助已经全部落实到灾区,新增加的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将根据受灾国需求,协调有序地落实。协调组的分工是,商务部负责援助物资的调拨,民政部负责将民间组织和个人的捐助款项及时转交给受灾国红十字会等相关机构。 从1月2日开始具体实施第二批援助行动。到1月4日,中国的第二批救援物资已经抵达印尼棉兰,第三支医疗救援队也已经奔赴灾区。 灾难重整东亚格局 印度洋的苦难远远没有结束。当灾难已经进入第十天,初期的搜救清理工作告一段落,无论是受灾国家或是国际救援者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是,要用多长时间、金钱和多长的努力才能重建昔日的家园? 伤痛或许可以抹平,但大灾过后的印度洋可能不再是以前的印度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灾难改变着印度洋的格局。澳大利亚世界宣明会主席科斯特洛说,也许只有二战才能与之相比,印尼、斯里兰卡、泰国以及其他在海啸中受灾的国家需要一个类似马歇尔计划的方案。二战后,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中为16个欧洲国家的重建投入了大约相当于今天1000亿美元的援助。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南亚。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消息,大约有五十个援助团体已经到达印尼亚齐省,为劫后余生者提供医疗协助。联合国负责救援的协调人埃格兰说,全球各国承诺提供的灾区捐款总额已达到20亿美元。 但是,对于援助者来说,真正的挑战是为幸存的人提供生计。而他们在受灾前的生存状况就很艰难,解决造成贫困的根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且许多国家的政府在这方面并没有经验,紧急救援比长期重建更能打动人心。 每一次全球性的自然灾难,都会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这一次也不例外。这次海啸可能会是一个修补国家关系,使东盟与南亚、南亚与世界关系更加紧密的契机,也会促使原来的一些地区组织更加完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学院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的专家翟坤介绍,太平洋地区有一个“东盟地区论坛”,主要是针对亚太地区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也有海事方面的国际合作,但都仅限于讨论,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协调机制。 这个有24个成员的“东盟地区论坛”包括东盟10国、10个东盟对话伙伴、1个东盟观察员、蒙古、朝鲜和巴基斯坦,是印度洋周边地区,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一个初具雏形的地区性组织,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运作起来。据专家估计,海啸可能会使这个区域内的国家在共同的灾难面前对建立这一机制产生促进作用。 对于中国和日美等国来说,在这次海啸中的救灾援助表现无疑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在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地位。在灾难初期,有批评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方面显得经验不足,而且有些受灾国家依然对来自中国的援助抱有戒心。中国与印度和印尼等国的关系并不融洽,这次可以成为改善和这些国家外交关系的一个契机,但从外交关系的角度来考虑救灾援助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指出,中国不应该跟日美等国竞争捐款的多寡。中国一向给自己的定位是发展中国家,捐助也应该量力而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政治上的考虑肯定要有,美国在海啸救灾中提出要与澳、日和印度搞所谓的核心国家,但中国通过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来运作,充分肯定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上的领导,做法比较得体。 对于中国来说,印度洋海啸正是一场严峻的考验。1月6日的灾后问题峰会,中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