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高负债率超前消费浸润下的传统文化心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09:07 中国经济时报

  刘以宾

  焦点房地产网《资本市场》刊登经济学家易宪容关于“如何化解家庭高负债率风险”的文章,其中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如今在国内一些大城市,60年代末及70年代以来出生的年轻人高负债、透支未来已经成了一种潮流。他们一毕业就购房买车,首付款让父母来付,通过银行按揭贷款,然后慢慢还。这些人不仅购房,而且还要购大房。而在发达国家中,年
轻人大学毕业后,一般会在工作十多年之后,自己有了一定资金积累才购房,这之前的时间多数人会去租房住……

  关于高负债率、超前消费的利弊,出于经济角度的评说已经较多,上述文章也许道出了一个更深刻的现实:当超前消费浸润了中国的某些所谓的传统文化,它会变得更加缺乏理性乃至面貌狰狞。于是,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经济意义上的负作用,更要关注其道德、伦理上的负面意义。

  “水往下流”是一种很通行的民间说法,大意是说:对下,为人父母者在经济上的一切努力,很大程度上都是为子女着想。大则试图为子女留下一笔家产,小则为子女创造一种更好的家庭经济环境。至于对上,例如赡养父母方面,其责任意识则淡漠许多。既然一代一代就这么沿袭下来,已成家立业的做子女者便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和理所当然“揩油”的心态,个别的则因父母无法满足其需求心生埋怨甚至酿成家庭悲剧。在此种文化背景下,过量的、片面的舆论导向所启动的,就不仅仅是年轻人在超前消费上的非理性,而是建立在经济依赖基础上的自私,甚至在经济开支上形成对父母的“倒逼”机制。在退休养老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倒逼”很可能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就连少数经济尚未独立、家境并不富裕的在校大学生,在超前消费潮流的推动下也在追求名牌和“四大件”,由此对父母形成的经济、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由此联想过去对某些国外社会形成的曲解乃至误解:子女成年后父母拒绝抚养,成年子女星期天到父母家吃饭需支付饭费等等,这些曾被国人普遍认为是“人情冷漠”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的现象,恰恰给那里的年轻人的超前消费“上”了一道理性的“枷锁”。也就是说,代际财产以及经济利益的划清有助于青年人建立自立、自强、自主并形成超前消费“风险自担”的意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超前消费才有可能具备充分的理性。

  经济、消费和道德、伦理、文化永远是不可分的,故在与消费有关的各种舆论导向中,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不仅是经济角度的国情,更有道德、伦理、文化传统角度上的国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超前消费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