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案例大赛 > 正文
 

菊芋治沙:屡受挫折的理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 19:09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记者 刘长杰 大连、沈阳报道

  “报道……没有用!真的。”“菊芋治沙方法”的发现者姜吉禹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和记者说:“我现在已经失望,不想再推广了,真的想放弃。”和2002年春节前后相比,姜吉禹的变化很大,衣着尚好,但头发稀疏、精神迷离。两年前,把推广“菊芋治沙”作为自己核心业务的姜吉禹踌躇满志。

  发现菊芋

  沙漠正以每年2500公里的速度吞噬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威胁我国受灾地区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每年经济损失几十亿元。尽管有专家发表观点认为,气候干旱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并不明显,人类自身为谋求发展而采取的经济行为,才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种植杨树、沙枣、红柳、桔梗、锦鸡尔草等传统治沙方法成本高、见效慢,因此,科技人员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治沙办法。

  “菊芋就是姜不辣,耐寒耐旱耐风沙,土一埋,就发芽,八九十月开黄花。一窜俩,俩窜仨,二分窜出一亩八。窜出沙漠一片绿,绿色家园是我家。”这是最近两年流行在科尔沁沙地的一段童谣,其中的内容形象地描述了菊芋的生长特性。菊芋在中国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但它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从属地位,除了饥荒年景和腌制酱菜,人们甚至从没有细心地观察过它,更不用说对它开展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生态学博士吴祥云对菊芋的种植跟踪研究超过了六年,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菊芋的优良特性和多功能特点极其适合沙地产业化经营。菊芋是经济固沙植物,可治理沙漠、石漠和水土流失。菊芋耐寒、耐旱、耐涝、抗风沙、繁殖力强,即使春旱也可以播种,因为菊芋块茎内的海绵体可以储存大量水分,足以保证菊芋幼苗的生长。菊芋没有病虫害,不受地域限制,一次播种可长期受益,并以每年20倍以上的速度繁 殖。菊芋根系发达,每株有上百根0.5至2米长的根系深扎土中。由于繁殖力强,因而只需2至3年就会在土地表层形成茂密的菊芋茎和根系,牢固住地表层水土。2002年3月,对菊芋潜心研究6年的姜吉禹成功地申请了“种植菊芋治理沙漠方法”专利,从而成为这一技术的发现者和专利持有人。尽管很多后来大力推广菊芋治沙技术的人都对这一专利的授予持有不同意见,但事实上,是姜吉禹发现了菊芋可以在沙漠里生长,并把一直生长在我们身边的这种植物大面 积地在沙漠里栽种成功的。“在发现‘菊芋是一个治沙的特殊植物品种’这一点上,姜吉禹功不可没!”吴祥云博士说,“是老姜让菊芋这种边缘化的植物登堂入室,成为治沙明星的。”1999年5月,姜吉禹选育的“大红袍”菊芋在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通辽市科左后旗等地的沙漠里开始大面积试种。2000年,通辽市奈曼旗先锋乡人民政府的报告种下的菊芋成活率达95%,菊芋试种成功。

  明星一般的时光

  前期试种的成功,让姜吉禹对推广菊芋治沙技术的前景有了特别乐观的预期,他培育种子的基地也顺势扩大到300亩。按老姜自己的话说,他要“把理想逐步变为现实”。

  2001年,姜吉禹的菊芋种植农场初见规模,并开始为外界所关注;2002年春节前后,《大连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近20家国内重要媒体对姜吉禹的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特别是2002年3月《北京年报》的报道刊出后,当月老姜的手机费用超过了1600元,复印材料和邮寄费超过3000元。老姜成了真正的明星,他的工作日程排得很满,每天深夜才能抽出时间来写工作笔记。那一年,老姜的农场收入超过200万元,他随即向内蒙古沙区捐献了80多万元的菊芋种子。“2002年,到处都有人要菊芋种子。”老姜说,他不扩大种植面积都不行了。2003年春,老姜与大连金州区农户定下了3000亩地的菊芋种植收购合同,并在原有农场的基础上成立了大连神菊菊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3000亩的面积,会有近9000吨菊芋产出,除了出售种子和赠送外,会有很多剩余,加之沙区菊芋已经开始进入收获时期,此时,考虑菊芋深加工,打造完整产业链,已势在必行。于是,神菊公司开始引进台湾商人资金,建造大连菊芋加工厂,准备搞一条龙生产和加工。谁也没想到,风险忽然来临。

  挫折,还是挫折

  对于很多人来说,2003年留下记忆最深的事件是“非典”在全国的爆发,姜吉禹也不例外。“非典”的来临使已经开工的大连菊芋加工厂工程下马,并最终导致该项目流产。损失显然不止这个项目的前期费用,还有依托于这个加工厂的9000吨菊芋的收购。2003年秋天,老姜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履行收购合同,很多农户的菊芋甚至烂在了地里。其实老姜的资金链早就隐藏着危机。1995年至今,他为菊芋个人投入超过20万元。在开始推广和试验种植阶段,很多地方都说“请你到我们这儿种……”,但谈到花钱买种子,多数人都拒绝了。老姜先后赠送给沙区190吨菊芋种子,还搭了高昂的运费。希望曾经在2001年出现过,那一年6月,国家林业局将“克沙菊芋种植”列入2001年林业治沙贴息贷款项目。老姜以为自己的资金紧张状况会得到缓解,但后来的结果却是,大连银行拒绝了姜吉禹贷款500万元的申请,因为“大连是无沙区”。自此,老姜彻底断了银行贷款的念头。2002年以后,内蒙古有几个旗县政府陆续订购了一些菊芋种子,但这也是纸上财富,到现在还是一张张的欠条,仅呼和浩特市就欠神菊公司70万元。至今,神菊公司已负债近100万元。由于拖欠大连金州区农民的钱还不上,结果部分情绪激动的村民上个月将公司的办公室砸毁,并开走了公司的拖拉机。推广菊芋治沙的事业彻底被困。64岁的姜吉禹烦躁地说,他很闲,每天就是睡觉,看电视,扯皮。“现在,别说是再让我赠送了,连我能不能活下去都成了问题。”坐在自家土炕上的老姜一脸无奈。

  治沙体制之痛

  多年以来在推广菊芋治沙中的感受,自称和基层政府打交道甚多的老姜深有感触地说:“在中国,官员腐败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老姜认为,几乎他所接触的每一位官员都知道菊芋治沙的好处,但这没用,因为菊芋不像各种飞播草籽一样,已经进入了国家治沙补贴系统,这就意味着,当地政府在菊芋推广过程中没有控制力,也拿不到国家的补贴。老百姓自己想治理,没这个能力;政府全 部投入,效果又极其差,官员们除了借此谋政绩,就是谋利益。老姜举例说,他曾经去沙区收菊芋,给百姓出价1.0元/公斤,而当地乡政府非要在中间代收,却只给百姓0.5元/公斤。如果免费给当地种植了,政府就说好,但却不给已经成活的菊芋后续管理,任凭牲畜吃,百姓挖。老姜说,为治沙种植菊芋的基本没有,都是向国家申报深加工项目,因为这样可以套出钱来。事实上,菊芋治沙和加工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悖论,治沙的好品种,产量却低,而适合深加工的菊芋,却不适合治沙。老姜的上述说法得到了吴祥云博士的证实。吴认为,国家治理沙漠投入很大,但缺乏科学和整体规划,凭经验治理现象突出,导致重复治理,技术治理在工程中没有得到具体体现;同时,国家大量的投资被挪用、挤占,从而使沙区的干部和群众信心不足,对治理既抱强烈的理想,又明显顾虑重重。他说,政府应该在科技和经济利益的结合上,多下些工夫,因为靠行政强制力来治沙还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冲突,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导致工程起伏,成果巩固困难,原有的成果也经常遭到破坏。“利用菊芋发财的都有政府背景。”老姜说,“他们用好的项目套完国家的钱后,就不再持续管理和发展了,治沙根本没有效果;另外,再好的项目,只要官员捞不到钱,他就会拒之门外,他根本不做治沙植物品种的适应性探索,但却掌握着项目的生死大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菊芋治沙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