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改写西部寓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 22:5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徐 恺 实习记者 刘 炼 重庆报道
12月的重庆一地雨水,冷风飕飕。 开着暖气的市政协办公大楼里灯火亮堂,年过6旬的市政协委员张学良先生匆匆赶来,省略了寒暄,与本报记者直接谈开来。 张学良做了24年的重庆市市政协委员,20年的政协农工委副主任,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同时还是市政府的参事。 今年5月份开始,重庆市政协针对库区做了一次针对性调研。8月,一份《关于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的意见建议》出笼,并报送该市市政府相关部门。张参与了此次调查,并且是这次报告的执笔者。 “实在是太穷了”,张感慨地说,“在移民之后,种种原因,实际上很多人不但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还借了债。”他手拿着那份报告,把眼镜摘下又戴上,声音低沉。 而库区空虚的产业使这一切更为堪忧。 天生的重庆 “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洲。” 这一句在巴渝流传的俗语,说的是重庆和泸洲在军事上天生的重要地位。研究三峡以及重庆区域历史地理的知名专家、西南师范大学教授蓝勇再次引用这句话来说明,重庆为城的一个历史衍变脉络。 蓝认为,重庆主城的城市形态的演变基本可以说是以“从镇开始,而后码头,然后城市”为基本脉络。 山高水险,最早浮出历史水面的重庆,就是一个军事重镇的形象。唐宋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东引南迁”,重庆因得水之利,西南货物绳聚辐凑,而后码头兴旺,商业日盛,城市规模也得以形成。 “当时的云贵等地,其货物东运,其最主要的通道就是长江水运”。蓝勇说。 对于重庆的发展来说,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制造业的“内迁”不得不被提及:1937年抗战内迁,和新政权成立以后的“三线建设”。这两次“内迁”,其当时环境已经前后殊别,但相同的一点却是,都是基于重庆战略地位的利用和考虑。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直接奠定了至今为止重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格局和基础。 今年6月,联合国工业转包署在重庆的派出机构一个官员曾经称,在中国他们考察过的城市中,重庆市称得上“制造业门类”最为完备的地方。 “从制造业方面来看,重庆最大的问题是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区域经济研究专家,重庆共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认为,对整个重庆来说,产业面临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的问题是很突出的。 事实上重庆政府在直辖以后,已经多次提出这一问题。在最近的一个正在拟订中的重庆“十一五规划”中,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以提高制造业水平,完善产业链条,发展食品制药,同时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群的目标和规划。 然而时移事易,当年的山高水险的战略优势,正在成为当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麻烦。而曾经为重庆带来繁荣的水运,也因为在其它交通形式的发展而处于巨大的竞争中,优势正在消失。 打通山城:以时间换空间 1997年,重庆直辖。重庆不再仅仅是重庆城。辖区山高路远,从市中区到边缘的城口县,需要三天的时间。 此前的是年初春,该市委常委会召开重庆交通发展专题研究会,审议通过了市交通局的5年建设目标,确立了“2020年重庆市骨架公路网规划”方案。按规划,到2020年,重庆的主骨架公路网络是“一环四射”,即将当时的环城高速公路和已通车的成渝、渝涪及部分建成通车的渝合、渝黔四条高速公路。 2000年8月,重庆市新一任市委、市政府提出了“8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的概念。“8小时重庆”,是要使最偏远的巫山、秀山、巫溪、城口等县、自治县,到主城区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2至3天,缩短在8个小时之内。 “半小时主城”,即在主城九区范围内,区政府或任何一个重要基点到重庆人民广场或者市政府都不超过半小时。该项目工程计划2005年完工。 而第三届市委、市政府上任伊始,便再次将交通规划提升一步,提出“水陆空齐头并进,全力打造枢纽重庆”战略。在8年之内,重庆交通建设将投资944亿元,初步建成综合运输主通道和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 而按照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的说法,交通规划进一步扩展到“五管齐下解决交通瓶颈”。所谓“五管”就是扩建机场、打造航运中心、修建铁路、扩张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2010年前后,最终形成重庆在航空、航运、铁路和和陆路交通的枢纽地位。 “重庆首要的是要解决交通物流的瓶颈,一旦有所突破,南方沿海先发展的地区由于土地、能源和资源等成本原因影响,经济的发展动力逐步内迁就是自然之事”,廖元和认为。而在此基础上,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自然是题中之意。 库区何从 仅仅有主城是不够的,仅仅有交通也是不够的。 看看直辖之后重庆的“疆域”和人口情况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重庆直辖后的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这一面积是是京、沪、津三个直辖市面积的2.4倍。总人口3000万,其中70%以上的人口为农业人口。 按照重庆市目前的说法,整个大重庆将被划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圈和库区经济圈。根据相关调查,1-8月份,三者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69.2%、16.3%和14.5%。毫无疑问,包括主城9个区的都市经济圈是目前最繁荣的部分,不仅比重大大高于其他两个经济圈,并且所占比重较去年年底又有提高。 重庆市政府提出,经济动力的传动带,将是在主城周围建立起绵延的都市经济带。然而目前三大经济圈之间的差距,以及库区产业空虚化问题的悬而未决,将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 有来自人民银行的报告显示,在8月份前,库区银行贷款和上年同期相比呈现负增长。而按照2000年的数据,库区内人口达到了1700万人,人口众多却工商微弱,经济落后,其影响无疑将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如何让发达经济圈的发展动力拉动其它两个经济圈的发展?或者让都市发达经济圈与其它两个经济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是重庆真正做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有效出路。 在8月份重庆市政协撰写的《建议》中分析,产业空虚化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三峡工程而开始的迁建移民,导致了原处于库区的大量企业的消失。根据这份资料显示,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三峡库区关、破各种企业达1100多家,占库区搬迁企业的1397户的79%。 而重庆市发改委常务副主任杨庆育却认为,库区的产业空虚化问题早已有之,“三峡工程移民,不过是让这种本来也许会延缓的矛盾提前而集中爆发了而已”。 其实对于改善库区的经济状况,重庆市也早已有所努力。2002年,重庆市在“十五规划”中提出,将三峡库区19个区县列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同年,该市政协提出大力发展三峡库区生态观光农业。 蓝勇认为,库区经济圈的落后,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他分析说,在历史上三峡地区多次移民。沿长江溯流而上,逐渐散居沿江两岸,三峡地区积淀了越来越多的居民。 据介绍,在宋时三峡地区的人口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30余人,而后来随着人口逐渐增加,到目前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200多人以上。由此引起的人地矛盾,并不是一招一技可以解决的。 相关的数据似乎支持了这种看法:库区人均耕地只有0.3-0.5亩,远远低于0.75亩的国际警戒标准。 因此蓝勇认为,在人地紧张关系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走大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库区还必须坚持“退耕还林”。“根本的出路只有一个,就是继续向外移民,在人口密度合适的基础上,将库区经济向大林业方面发展。” 他认为,对待库区问题,应该体现出“国家关怀”,在国家层面来进行解决。“由于经济发展的先后不同,实际上东部的发展都曾经得到过西部大力的支持”,他说,“而现在,东部也应该对西部进行反哺。” 但显然,这种想法从理论到实现的距离,还十分遥远。 变身:十六铺码头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李 磊 实习记者 郭 莹 上海报道 汽笛长鸣。 这是1928年初的一个普通清晨:一艘“武汉—上海”的客轮停靠在了十六铺码头;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吹向码头上等候人群。 扶梯下的人群里,一位剃着平头、身材不高的小伙子正朝甲板上一位20岁出头的姑娘挥手。 小伙的名字叫邓小平,时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六十年后他成了上海复兴的贵人;漂亮姑娘是张锡瑗,来上海是到中共中央下属的秘书处工作,几个月后她嫁给了小平。 这正是影片《邓小平 1928》的最初几组镜头。无论如何,20世纪开初十六铺的旧上海莽莽生气还是被忠实的还原了出来——拍摄时间是2004年的5月,客运线路已经寥落而客轮也很不好找了,摄制组没辙只好从闵行拖来了艘废弃油轮。 七个月后,12月初冬的凌晨,爆破声中十六铺港区成了废墟。伴奏的,没有夜航船的汽笛声;有的,只是千年不变的江涛、江风和自1928年元旦始响的海关大楼钟声。 头戴橘色安全帽的有关部门人士,在此起彼伏的闪光灯聚焦下激动着,“为迎接2010年世博会,现在的废墟上将崛起一座现代化水上旅游集散中心。” 古今十六铺 据《上海名街志》记载,地理意义上的十六铺始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当时,吴凇江下游有一条支流名上海浦(即今十六铺处),岸边逐渐形成聚落,渔民、盐民、农民等常在此处交换商品,饮酒聚会。 而地名学上“十六铺”的首现,是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地方官员搞起了团练组织——将上海县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由铺负责铺内治安,公事由铺内各商号共同承担。” 计划是划分为27个铺,但因种种原因实际上只划分了16个铺(从头铺到十六铺)。十六铺是16个铺中区域最大的:包括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的广大面积。 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各铺即被取消名称随之消失。由于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黄浦江边,国内客、货运航线集中于此,码头林立,客流量极大,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将这里称作十六铺,该名称也因而顽强得存用至今。 “千帆竞泊” 清乾隆后,海禁开放。由于受制于当时的船舶制造技术(北洋航线上的船舶不能在南洋航线上航行,反之亦然),上海港成为当时南、北货轮必然停泊之处,再加上长江航线、远洋航线、内河航线,各种船舶齐集于今十六铺地区。 研究上海史的朱梦华在其所著《上海的沙船业》中说,清嘉庆、道光年间,自十六铺至“南市尽头陆家浜,随处都停泊大沙船”,有四千多条。那时“帆樯如织,舳舻蔽江,装卸上下,昼夜不息,荫成当时南北通商的区埠。”而据《中国关税沿革史》记载,有外籍人士曾估算出,明清年间沙船业的总资本约有750万英镑,实力可谓令人瞠目。 江岸边的各类码头于是如雨后春笋。而事实上,十六铺码头从来就不是“一个”码头,而是各个历史时期十六铺地区范围内很多码头的不规范总称。 鸦片战争前,十六铺以南已建有王家码头、董家渡码头等10余座砖石结构踏步式台阶码头;1846年,江滩出现了为驳船、洋帆船转卸货物的木质结构浮码头;1866年又造出木质结构固定码头;20世纪初,供轮船专用的钢质浮码头、固定码头成功建设。 一种观点是,十六铺码头可分为“十六铺客运码头、大达轮船码头和关桥码头”三组。 十六铺客运码头则是三个里面名头最响的。历经1954年和1982年的两次改建,它一直沿用到不久前——2003年9月,剩余的所有客运线路被迁移到了位于黄浦江和长江入海口交汇处的上海港吴淞客运中心。 最后一班靠泊的客运班轮是舟山一海海运有限公司从定海驶来的“紫竹林”号,而最后一个出发航班是开往定海的“海游2000”号。 老上海们还能回忆起十六铺客运码头的鼎盛时代:“每天4万多人次,每年670多万人次……买票要排队……白天航班平均半小时就有一趟……上海—重庆1条航线有13条船在开。”直到十多年前,公路、铁路和航空开始分流了越来越多的客流。 记得住十六铺客运码头当然不止是上海人。爆破翌日,多家温州媒体也纷纷发出评述:“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十六铺码头就是走南闯北跑市场的温州人的桥头堡,先泊这里然后再辗转全国、全世界……几乎每个闯江湖的温州人都有在这里排队买轮船票的经历。” 十六铺码头在上海近、现代腾飞的进程中扮演了至关枢纽之角色。“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里是人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交换的唯一节点。” “水果月笙”的码头商贸 十六铺码头锚定了上海的航运中心地位,而随后逐渐生发出来繁忙商贸市集则让十六铺地区成为上海的一个商业中心。 《上海地名志》指出:“旧时,沿江地带的商业主要集中在大东门、小南门一带。民国初年逐渐北移至十六铺一带,沿江码头都是批发商的店房,东门路、方浜东路附近银楼、皮货、海味、地货、棉布、药材等商号集中。” 相较于租界以洋行、出售洋货的商行和娱乐场所取胜,民国时的十六铺以传统土产和南北货分庭抗礼,营造出了不相伯仲的商业繁盛。再加上早期在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后成为上海滩三大流氓头子之一的“水果月笙”杜月笙的传奇经历,十六铺慢慢被看作繁荣旧上海的一个象征地,具有了符号意义。 从1947年十六铺地区大小48座码头的分类,也是可见当时商业活动的一斑:招商局可停泊江轮的铁面铁壳结构码头11个;木材业的专用码头有怡丰木行码头、开泰木行码头、震昌锯木公司码头等;豆米业的专业码头有三泰码头、粮食部第四仓库码头等;再除开市公用局管理的清运垃圾及其他杂物的19座,便就是停泊水果船的水果业码头、装卸陶器的义大陶器行码头、运输鲜猪的猪行码头、运输柴草的稻草码头、运输棺木的同仁辅善堂码头等。 商贸集市的发展,周边的金融业钱庄和典当也是渐有影响。几家大的豆业字号同时是实力雄厚的划汇庄,豆号签发的本票可与钱庄的汇票等同使用。清代,在外咸瓜街设有钱业公馆,字北施家弄有钱业公所。 转折点自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始。一些大的钱庄和商行迁入租界,上海经济重心北移,南市与十六铺开始衰退。此后又历经“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战争的影响,十六铺许多地方被炸为废墟,大商铺全部搬进租界,昔日盛况渐是不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私营批发商急剧萎缩,以及城市人口消费需求变化等原因,红火商市不见了踪影。 变身“滨水胜地” 2001年6月,上海港务局和黄浦区规划局联合组织了十六铺地区的规划设计方案招标会。不约而同,投标的多家世界知名设计公司都把未来十六铺设计成一个传承上海历史文脉的世界级滨水胜地。 美国SOM国际有限公司和加拿大C3城市规划及景观设计事务所的设计方案,是在完善中央商务区、延伸外滩步行带,使之成为旅游活动中心的基础上,突出水运交通。规划建立两个水上巴士站,其高大透空的建筑将成为上海又一标志性建筑。 而美国Gensler设计集团的方案,把十六铺地区在功能定位上将与外滩地区功能衔接,与浦东陆家嘴相呼应,承接上海老城墙和董家渡新型居住社区。着重于建设旅游观光功能,体现十六铺地区的滨水特性。 澳大利亚公司的设计方案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建设大型三层商业综合建筑,采用钢结构和玻璃幕墙。“到夜间,这一建筑将宛如熠熠闪光的水晶宫,与外滩宏伟的建筑群交相辉映。” 12月初的爆破成功后,上海市浦江两岸开发办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具体的方案尚未最终确定。” 但据了解,市高层的意见其实已基本统一,即建造一个大型的水上旅游中心,把十六铺变成与旧金山“渔人码头”和悉尼“情人港”同质的景点。“与青浦大观园、东方绿舟和环淀山湖的度假村等市郊景区联手,开辟水陆衔接的辐射型都市旅游线,同时吸引世界级豪华型游艇,开展近海水上旅游、长江旅游、环太湖旅游等。”而内陆片则致力于建成高档商业中心和生态滨水聚居区,延续陆家嘴的都市图景。 预计到2007年,一个专供游轮停泊使用的休闲式水上旅游总站将会现身浦江南岸。 2004年12月22日傍晚17:30,记者来到十六铺码头里仅剩的东门路轮渡站,江对面,就是浦东的东昌路轮渡站。多条跨江大桥和过江隧道并没有改变其日夜负荷的运转,自行车、摩托车和人挤满了渡轮。 只是,现在的“东东线”是那么的寂寞,就像一个独自往返跑着的黄包车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