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地缘战略 > 正文
 

上帝安排中俄能源合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 22:28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帝安排中俄能源合作?

  本报记者 孙雷

  满洲里报道

  又一列满载原油的货运火车缓缓地驶入了车站。

  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里,成罐的原油在成列的木材等货物中间有序地穿梭“流动”着,为宽大的满洲里铁路站场平添了几分热闹和温暖。

  冬日的清晨,满洲里,这个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在默默体味着中俄能源合作进程中的每一次潮落潮起。

  中俄能源合作变数迭出

  又有新消息了。

  12月19日,一个神秘的企业,贝加尔金融集团(BaikalFinansGroup),成功收购尤科斯石油公司核心企业尤甘斯克油气公司76.79%股份。此后不久,“国际文传电讯”便透露,贝加尔金融集团的所有者已经把所收购的股份悉数卖给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之一。公司代表认为,此举是实施把公司转变为国家能源集团的计划,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能力。

  尽管尤甘斯克油气公司的拍卖程序遭到美国的公开质疑,但一招漂亮的“乾坤大挪移”之后,俄罗斯政府加大国家对战略资源的控制的意图已经踏上了坚实的一步。

  在此之前,俄气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签署了关于石油项目合作的补充协议。

  分析人士指出,以上迹象表明,2005年开始,中国将有机会大规模参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的上游开发,以及共同规划中俄油气管道建设。

  几乎与此同时,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部长维克多·赫里斯坚科近日宣布,计划中的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方案最后出台的时间将再度推迟,到明年3月才可能会给出答案。而此前他曾经表示,泰—纳石油管道的最终决定将于今年年底做出。

  一切都在分析,一切都还仍然是未知数。在与俄罗斯能源合作上,层出不穷的各种变数让人们似乎总是难以判断,明天,风会向什么方向吹。

  云里、雾里,人们渐渐发现,俄罗斯在看似犹疑和“不规则”的变化中,却一方面在国内稳步地“清理门户”,将战略资源通过种种方式重新收到国家手中,另一方面,又在不露声色地以“能源外交”为资本,谋求并不断获得着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

  远东石油管道方案之争,便是其中最经典的案例。

  1994年,俄罗斯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线”从俄安加尔斯克油田直达中国大庆方案,通过高效、安全、低廉的石油管线为中国输油。但时隔10年,该管线方案几乎成了一张废纸。

  变化始于2002年。那年的11月27日,俄联邦安全会议讨论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和石油出口管道问题。普京总统在会上提出了修建从安加尔斯克通往远东纳霍德卡的石油出口管道的建议(即“安纳线”)。

  从此,“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便愈演愈烈。

  2003年10月,由于涉嫌欺诈和逃税,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其拥有的公司股份也被检察院冻结。而事发前,霍多尔科夫斯基还在积极争取要在俄罗斯新一轮的总统大选中与普京一决雌雄。

  老总被抓,高管纷纷逃亡国外,尤科斯石油公司则受到了俄政府的严格检查。作为“安大线”石油管道项目的俄方项目实施单位之一,也是“安大线”的主要供油公司,尤科斯公司自然也是“安大线”坚定的支持者。它的变故,使得“安大线”方案逐渐走向了弱势地位,直至最后死去。

  事情的发展再次出人意料。继“安大线”之后,“安纳线”最后竟然也遭遇了被否决的命运,更接近“安大线”方案的“泰纳线”(该管线起自西伯利亚的泰舍特,中间绕过贝加尔湖,终点仍在纳霍德卡,全长4300公里)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问题似乎与日本有关系。2002年底,日本开始插手“安大线”,强力推销“安纳线”,甚至不惜以重金做诱饵。2003年6月,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和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分别赴俄游说,并承诺如果俄罗斯同意优先修建安纳线,日本将提供75亿美元的资金,协助俄罗斯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

  然而同时人们往往忽略的是,俄罗斯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的模糊态度。2003年8月28日,俄联邦总理签署的《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前能源战略》中规定,要在东部修建通往远东海港的石油出口管道干线,同时铺设支线至中国(即“折中方案”),但在该能源战略中却并没有明确规定支线从哪里分出,从而给人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时至今日,最后方案迟迟没有出台。但俄罗斯政府却已经初步做到了两件事:战略资源在逐步回归政府;中日两国在石油管道问题上形成互相竞争的格局,并在不断增加对俄的相关承诺。

  “在整个过程中,俄罗斯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反而得到了很多。”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福川副研究员这样说。

  俄罗斯的强国之梦

  “安大线”的伤似乎在被慢慢平复。

  2004年9月中俄总理会晤时,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在油气合作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俄罗斯将“坚定不移”地加强与中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不管远东石油管道走向采取何种方案,都将积极考虑将石油管道通往中国;增加俄罗斯对华的陆路石油出口。

  为了落实上述共识,2004年11月26日,中国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与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总裁法捷耶夫在北京举行会谈,并签署了《关于加强合作问题的会谈纪要》。双方商定,继续协调扩大口岸通过能力,保证俄罗斯出口到中国通过铁路运送的原油运量2005年不少于1000万吨,从2006年起至少达到1500万吨。

  俄罗斯很清楚中国的石油需求。

  1996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进口国。2002年,中国以日均进口536万桶的消耗量超过日均消耗量为534万桶的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研究所预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到2010年将达到每年3.9亿~4.1亿吨。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到2010年达到800亿~1000亿立方米。

  而中国原油产量目前仅为1.6亿吨,天然气产量达252亿立方米。如此大量的能源需求只能依靠进口。据海关最新统计,2004年前11个月我国原油进口达到创纪录的11062万吨,同比增长35.3%;预计全年原油进口将超过1.2亿吨。

  部分由中国经济增长带动的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凸显了中国建立稳定安全的能源供应的迫切性。

  俄罗斯也懂得自己的优势所在,它最不缺的,就是能源。

  仅以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例。俄远东地区面积620万平方公里,占俄联邦国土面积的36.4%。该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所有行政区都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含油气区域的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约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5%。

  从宏观上来说,该地区共有三个大油气区:北极东部海洋(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大陆架油气区、远东海洋(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萨哈林州东北邻海)大陆架油气区和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大型油气区。这三个主要油气区各种碳氢化合物的潜在储量分别为197亿吨,占全区总预测储量的41%;176亿吨,占全区预测总储量的38%;100亿吨,占全区预测总储量的21%。

  也就是说,整个远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的潜在总储量高达473亿吨。

  有这样的底气,才使得俄罗斯联邦能源经营部副经理奥列格·格尔杰耶夫,在第四届全俄油气周(10月28日)期间宣布,2005年俄罗斯将保证国际市场12.5%的原油供应量和35%的天然气供应量。

  有这样的底气,也才使得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部长维克多·赫里斯坚科敢于宣布,俄政府有可能重新预测原油开采量的增长率,即把2020年的石油开采量修改为5.5亿-5.9亿吨,每桶价格在25-35美元之间。按照俄政府此前制定的2020年前能源战略预测,到2020年,俄罗斯的原油开采量为4.5亿-5.2亿吨,原油出口量为3.3亿-3.7亿吨。

  长期以来,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是俄罗斯经济的主导部门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之所以能够经受住连续多年的经济危机困扰并最终进入恢复性增长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同样,俄罗斯经济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仍必须加大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规模。

  一方是巨大的并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另一方是丰富的能源,同时又急于通过能源来获得国家强盛的强大动力。“中俄能源合作是必然的,上帝安排的。”李福川说。

  问题是,如何将这必然性,巨大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李福川认为,我们要把这种合作的巨大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存在,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一纸文书上。

  “单靠陆路运输无法满足双方能源合作的发展需要。从长远观点看,铺设俄罗斯—中国的石油管线是中俄长久稳定发展燃料能源合作的可靠保证,是必然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名誉所长赵立枝说。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已经逐步彰显出他的根本出发点的日益确定:维护和实现本国的利益。这是一个横跨欧亚两州的大国,它的国徽上是一个双头鹰,一个头向西,一个头向东:双头鹰同时注视东方和西方,在均衡东西方势力的前提下,全方位拓展对外关系,进而实现俄罗斯成为世界强国之梦。

  中国呢?

  二连浩特:

  向北生长的袖珍边城

  本报记者 牛晓波

  二连浩特报道

  二连浩特是个地处中蒙边境的小城。

  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到二连浩特的火车还是陈旧的绿皮车,200多公里的路程晃晃悠悠走了6个多小时。车窗外是莽莽的雪原,车厢内是挥之不去的淡淡羊膻味和悠扬的蒙古乐曲。

  “要不是大雪天,还不如直接坐汽车过来。” 同车的一位姓蔡的浙江人一边吃着方便面,一边抱怨路途的不便,“二连真应该有个机场。”

  从北京到二连浩特的直达客运列车每周只有两趟,一趟是每周三到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另一趟的终点是蒙古共和国的首都乌兰浩特,每周六开出。

  几位与蔡先生同行的浙江人,都是常年在二连浩特做小商品批发生意的。已经在二连浩特“打拼”8年的蔡先生,在市内的“义乌国际贸易商城”有两个摊位,主要做服装生意。

  他们都已成为二连浩特的常住人口。而二连浩特全市城市户籍人口只有2万多,常住人口却超过10万。“都是来做生意的,每年都会增加好几千人。原来浙江人比较多,这几年别的省份的人也来得多了。”蔡先生说。

  从边贸小城到自由贸易区

  边贸一直是这个小城的生命线。

  “二连没有什么农牧业和工业,这些年发展得这么好,就是靠口岸和边贸。在二连生活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做边贸生意的。”当地一位政府官员说。“去年SARS时期,二连海关闭关一个月,整个二连就萧条得不成样子了,店铺都关门歇业了。”

  对二连浩特闭关更难以忍受的是几公里以外的蒙古国。

  “如果二连口岸关闭五天以上,蒙古国的生活用品就会陷入紧缺状态。”一位正在边贸货场装货的当地商人肯定地说。

  当地的说法是,蒙古国生活必需品的70%,都是经二连浩特口岸进入扎门乌德口岸,而后转运到蒙古全国各地。公路口岸联检楼前长长的车队、边贸市场内林立的摊位和操着蒙古语的嘈杂人流,有力地印证着这种说法。

  目前,二连浩特是中蒙边境上最大的陆路口岸和惟一的铁路口岸,也是全国第四大陆路口岸。尽管当地政府近两年已提出要强化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的目标,但现仍没有形成规模。

  不过,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却日益膨胀。

  在1992年成为国家级沿边开放城市之前,二连浩特一直被称为“袖珍边城”。“过去都说二连只有三栋楼,一座海关楼、一座出入境卫生检疫楼和一个火车站,满大街也见不到个人。”蒙古族出租车司机笑着对记者说,“就这十几年,这楼和人就像凭空冒出来的。”

  据了解,现城区面积已经由1994年的4.5平方公里扩大到16平方公里。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亿元,是1994年的5.3倍;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67元,是1994年的3.4倍。“过去我们是小口岸,现在我们是大口岸了。”二连浩特市委书记宋喜德说。

  漫步二连笔直宽阔的街头,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建筑透出繁华的气息。几乎所有建筑和店铺门口的招牌都有三种文字:汉语、蒙语和蒙古国的新蒙语,街头不时驶过蒙古牌照的汽车。

  在市内的“义乌国际贸易商城”,很多穿着蒙古袍的蒙古国客商手里拿着纸和笔,记录着每个摊位的价格和商品。商城的货场里,大包小包的货物正被挤塞进一辆辆挂着蒙古牌照的汽车。

  距市区两三公里,就到了中蒙边境。苍茫的雪原里,横跨边境铁路的国门巍然屹立。边界不远处,就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扎门乌德市。

  2003年6月20日,蒙古国家大呼拉尔通过了“扎门乌德经济自由区法”,开始在该市西南临近边境一带建立一座占地900公顷的“经济开发区”。今年7月,北京举行的中蒙经贸洽谈会上,蒙古国驻华大使阿玛尔萨和蒙古贸易政策合作局局长嘎桑多杰那,均希望中国企业能参与这个经济开发区的开发。

  目前,该自由经济区供水、供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预计2005年4月份开工建设,2年内建成。站在边境,已经可以看到近在咫尺的建设工地上零散的工人和车辆。

  而最新消息显示,日前,二连浩特市政府与英属维尔京群岛西部乐园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设立中蒙二连浩特市自由贸易区合作协议书》,拟在二连浩特口岸西侧同样开辟出900公顷土地,与蒙古国扎门乌德经济自由区形成对接区域,设立中蒙二连浩特自由贸易区。

  “力图形成二连浩特与扎门乌德口岸经济互动的格局,建成由中蒙两国延伸到俄罗斯、东欧等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当地一位官员说。

  “真正”的进出口贸易

  相对于喧嚣的边贸市场,二连浩特的铁路口岸报关厅显得安静得多。玻璃隔成的一间间办公室里,几家外运公司正在替客户报关过货。就是在这些静悄悄的交易中,大量的钢材、木材、原油、矿石等由蒙方源源不断运往二连。

  “别瞧不热闹,这里才是真正的进出口贸易。”一家外运公司的职员站在报关厅门口的台阶上,点燃一根烟。

  日常生活用品的小额边贸,已越来越不能彰显二连浩特在中蒙经贸关系中的地位。当地政府和蒙古国有关政府部门也都日益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8月18日,在由二连浩特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沿边开放城市经济发展论坛上,与会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内,要加快转变边贸方式,提升边贸档次,调整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边贸总量,实现边境贸易发展的新跨越。

  根据海关的统计数据,内蒙古今年上半年的进出口贸易仍然由边境小额贸易唱主角,占进出口贸易总值近五成。但与此同时,一般贸易进出口激增,增长达40%,远远超过了小额贸易的增幅。

  据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局官员介绍,内蒙古与蒙古之间的贸易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双方在商品进出口上,互相拥有绝对垄断地位。

  蒙古国的糖、蔬菜、面粉市场基本由内蒙古企业垄断,蒙古市场上的食用白糖90%是包头“草原”牌。面粉、土豆则由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企业供应。而内蒙古对蒙古国铜精矿粉的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年进口量达到40万吨,是蒙古国内产量的90%。

  “中蒙口岸如果关闭几天,不仅蒙古国蔬菜面粉供应可能中断,内蒙古的一些钢铁厂、发电厂也将因为原材料能源不足而损失重大。”这位官员说。

  蒙古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估计煤炭储藏量可达到60亿吨。去年中国就从蒙古进口了50万吨煤炭,今年预计煤炭进口量可达150万吨以上。

  蒙古现已发现的石油矿床也基本集中在两国边界地区。由于两国的地理结构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为两国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而据了解,从1997年成功开采第一口石油井至今,蒙古已生产原油3万多吨,并全部出口到了中国。

  但来自二连浩特口岸的消息显示,现有的铁路已不能满足铁路运输和口岸贸易的需求。为应对这种局面,今年,呼和浩特铁路局已经决定投入资金3.5亿元,进行二连浩特口岸站扩能改造工程,以期将运能提高到800万吨以上。记者看到,改造工程已经启动。

  中蒙两国高层也对加大投资、共同开发自然资源非常重视。

  今年7月6日,刚刚获得连任的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访华过程中,在中国-蒙古经贸洽谈会上表示,双方将共同开发蒙古的铁矿、石油和煤矿,今后蒙古将增加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中国矿业联合会和蒙古工商总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在矿业开发、进出口等方面加强合作。

  去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任后首个出访的国家就是蒙古。当时他曾表示,愿把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今后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还特别提到“要把图木尔廷—敖包锌矿项目建设成为中蒙合作的典范工程”。

  位于乌兰巴托东南的图木尔廷敖包锌矿是中蒙之间在采矿业方面最大的合作项目,为此中国政府提供了2亿元人民币贷款。据悉,此矿按设计能力年产6.88万吨锌精矿,开采年限可达27年,开采所得矿石将几乎全部通过二连口岸进口。

  据乌兰巴托中国驻蒙投资企业总商会统计,目前向蒙古投资的中国企业共有1074家,以矿业、服装加工业和建筑建材业为主,总投资额约达3.8亿美元。

  内蒙古商务局的官员表示,近几年来,对蒙投资虽然呈逐年增加态势,但都集中在轻工业、商贸、饮食服务等行业。

  “现在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就在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上。”这位官员说,“这是真正能实现双方共赢的投资方向。”

  蒙古期待经济多样化

  双方的合作不仅仅在于矿产资源。

  虽然,在国际上,很少听到来自蒙古的声音,但在所有的转轨改革中,蒙古政治领域的改革被证明是最成功的。

  “政治领域的转型,蒙古比大多数民主转轨国家做得更好,而且是在没有引起任何政治混乱的情况下实现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理查德·马歇尔在一个论坛上说。

  蒙古的转轨实际上开始于1990年,也就是前苏联解体的前一年。1992年,即通过新宪法,巩固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市场化改革。

  理查德·马歇尔对蒙古的经济转型评价也很高,“随着工业基地收缩,农业产出份额上涨,充满活力的服务行业的出现以及矿产品提炼工业的复兴等,转轨已经导致了实际经济的重新定位。”

  受蒙古丰富矿产资源和稳定政治局面的吸引,自前苏联解体以后,许多国际著名的采矿企业蜂拥而入。目前,铜、黄金、钼这3种矿产品的出口占蒙古总出口的50%,创造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强。

  中蒙之间的经贸往来也越来越紧密。据今年10月期的《远东经济评论》报道,中国已成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对中国的贸易占蒙古总贸易额的60%。但为了使自身经济关系多样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蒙古政府表示希望就自由贸易协议问题重新与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举行谈判。

  蒙古也曾多次表示,希望参加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三国交界处图们江三角洲的开发,并将其东部三省东方省、苏赫巴托省和肯特省划入了图们江经济区,希望通过东部地区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其他地区的发展。

  当地一位官员表示:“蒙古是夹在两块肥肉中间的一个腰子。我们承受不起与中国或俄罗斯关系恶化的后果。”

  而在去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蒙古时,双方确定了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的总趋势,双方确定要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

  种种迹象表明,中蒙相互之间的重要性正日益加强。

  横跨中俄 “绥-波”贸易区启动中

  本报记者 孙 雷

  绥芬河、东宁报道

  清晨7点,天刚蒙蒙亮,N23次列车到达了终点站——绥芬河。记者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下了车。一出站台,耳边响起的是轻快的俄罗斯迎宾曲。

  “绥芬河,没有河,一条小河没脚脖;出了火车站,爬岭又上坡。”虽然号称“绥芬河”,这,却是一个几乎没有河的山城。

  然而,历史的机缘也好,地理的优势也罢,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河的绥芬河,却伴随着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开通,成长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边城。

  “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的最大集散地”,“中国东北地区通往日本海最大的陆路贸易口岸”, “连接日、韩、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这一连串的荣耀,指称的正是绥芬河,这样一个只有10万人口,面积460平方公里的北方小城。

  中俄贸易前哨

  在绥芬河,与俄罗斯相关的事物触目皆是。

  绥芬河火车站,一串商店的招牌上分明写着“俄贸商场”、“俄货专卖”、“俄货精品店”、“俄罗斯精品总汇”的字样。店内出售的,是俄罗斯套娃、俄制望远镜、俄产巧克力等各种俄罗斯商品。而一个有关门窗的大幅广告牌上则赫然用中文、俄文标明:“欧洲塑窗A类标准,70覆铝型材、门窗,专为俄罗斯高寒地区设计的高档门窗。”

  而在绥芬河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青云商场里面,到处可见前来采购的俄罗斯顾客。店主们每每操着熟练的俄语向来购物的俄罗斯顾客推销自己的产品,与俄罗斯客商讨价还价。“在这里,几乎人人都可以讲几句俄语,不然,怎么和俄罗斯人做生意啊!”一位店主很习以为常地说。

  转了一圈商场,记者发现,很多俄罗斯人总是不停地在本子上写些什么,这些人多是做批发生意的,他们要到处询问价格,了解牌子,货比三家。

  根据绥芬河市统计报表,继2002年贸易总额实现15亿美元之后,作为黑龙江省的对外贸易龙头,绥芬河市2003年对外贸易额又创新高,增长到18.8亿美元,同比增长22.1%,连续6年占全省对外进出口贸易额的1/3以上。其中,对俄贸易所占比重相当大,占全省的30%,占全国对俄贸易的16%左右。

  所以,一谈到边贸,绥芬河市主管外贸的市长助理孙俊不无自豪地说,“你说,在中俄贸易中,绥芬河的作用大不大?绥芬河的作用不得了。”

  移民唱主角

  “来这里,千万别把自己当外人。为啥?在绥芬河,十个人有九个是外地来的!”出租车司机老王笑呵呵地说。

  他告诉记者,他来绥芬河十几年,已经可以算是绥芬河的老住户了。在这里的长期住户,一家拥有三四套房子是平常事,这些房子从来也不会空着,全都租给了来绥芬河做生意的外地人。单靠房屋租赁,一年就可以有笔不小的收入。

  这里的地皮现在也非常值钱。十年前,老王的一位朋友在市中心的黄金地段,花两万买了一个门市房,现在,给他二十万都不卖。

  绥芬河市经济研究中心的李金波副主任介绍说,在绥芬河,当地土生土长的只有三四千人。总人口十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分别在五万人左右,而所谓常住人口,绝大多数也是外来的。“绥芬河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李金波副主任对记者说。

  亚洲圣邦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沈君生总经理,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福建来到绥芬河的。那时候,绥芬河刚刚开放不久,很乱,也很穷。他租住的房子连灯都没有。在商场租柜台卖货,冬天手常常冻得又红又肿。他坚持住了。4000块钱起家的他,现在已经有上千万的身价。

  在众多来绥芬河淘金的外来人中,福建人无疑是个很突出的群体。

  绥芬河是我国最重要的进口木材集散地之一。木材业在绥芬河举足轻重。据市长助理孙俊介绍,这里的木材进口量占全国木材进口量的24%,占对俄进口量的40%。经绥芬河口岸的进口俄产木材,遍布全国各地。有的木材交易市场,如果一天运不到从绥芬河口岸进口的俄产木材,木材的价格就会迅速攀升。

  而做木材生意的大多是福建人。在绥芬河做木材生意的福建人就有1万人,他们在全国已经形成了网络。有人评价说,全国的任何一个木材交易市场上,都能看到福建莆田人的身影。

  金海城木业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叶亚国总经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在宽沟买了170多亩地,用来建设木材加工基地,现在一年加工原木达到30万立方米,需要俄罗斯的车皮4000个。”据他说,俄罗斯木材运到绥芬河中的每1000车,福建人就占了700车。

  福建人在绥芬河的影响也很大,绥芬河市政协刚刚换届,当上新一届政协委员的福建人就有11个之多。

  互贸区升格

  在离市区十分钟的地方,“绥—波”贸易综合体雏形已现。这个类似“人”字形的全封闭的狭长地带,身子1.53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两条腿3平方公里在俄罗斯境内,国境线正好从腰间通过。互贸区中方一侧的贸易交易中心已经建了三层,而规划中的五星级大酒店也已经打好了地基。

  站在施工现场,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俄罗斯的白蓝红国旗。

  2004年9月8日,世茂集团投巨资兴建的中俄“绥—波”贸易综合体项目,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

  黑龙江当地的媒体报道说,中俄“绥-波”贸易综合体项目的全面启动,标志着中俄两国企业之间合作开发的最大贸易区项目和两国经贸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也标志着,世茂集团继哈尔滨世茂滨江新城后在东北打造的又一旗舰项目,进入了全面启动阶段。

  1997年5月,“绥-波”贸易综合体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1999年6月2日经中俄两国外交换文确认,是一个横跨中俄的综合贸易区,也是经两国换文确认的第一个全封闭式贸易区。

  早在今年6月16日,世茂集团和俄罗斯滨海公司在第15届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上,就合作开发“绥-波”贸易综合体项目正式签署协议。该贸易区是一个机制灵活、政策宽松、服务配套的综合性边境贸易区,两国居民持有效身份证件均可入区经营。

  综合体内将建设豪华赌场的传闻,让这座边陲小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绥芬河市副市长孙立春说,赌场在综合体内并不是主要地位,而且建在俄方区域内。在俄罗斯,赌博是合法的,所以规划并不违反中俄法律,但须防范赌城成为中国贪官污吏新的腐败地。

  绥芬河市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投资100亿建中国最大的赌场的说法。他说赌场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李金波则向记者描述了绥-波自由贸易区的远景:在自由贸易区,两国都实行“境内关外”的管理,实际上就是把它作为不受海关管理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比如货物进入的时候,关税、许可证、配额等方面的贸易障碍、壁垒全部取消,这是对企业最大的吸引。

  他认为,这将是中国首个自由贸易区。尽管国际上已有先例,但目前国内所称谓的自由贸易区就是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都是“境内关内”性质。

  从地理位置上看,绥芬河十分重要。它紧邻俄罗斯远东港湾,毗邻日本、韩国。“其潜能在于,如果它和日本、韩国接起来,就能带起整个东北发展。而绥-波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强化绥芬河的这一特点和功能,其意义显而易见。”李金波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能源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