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根源在监管失范 诺贝尔贡献奖闹剧何时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 03:58 第一财经日报

  曹林

  诺贝尔贡献奖——一个蕴含着无限想像力和高深莫测的美名背后,是一幕臭不可闻的闹剧,一幕国际玩笑中丢人的丑剧。

  据昨日(27日)报载,11月底从第42届世界传统医学会议上传来消息,五名中国人获得
“诺贝尔贡献奖”——如果消息确凿,这可是中国人在104年来首次获得的诺贝尔奖项!可记者的调查让人大跌眼镜:这奖与诺贝尔奖一点关系也没有,与荣誉无关,获奖者是“贡献”了巨额费用后从国外买来的“诺贝尔贡献奖”,各种奖项在会议费用清单上明码标价。好一个欺世盗名的弥天大谎!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人们的目光立即被闹剧中的“诺贝尔”所吸引,或勾起沉寂的“诺贝尔情结”,或自嘲“诺贝尔奖把国人搞得精神恍惚”,或批判“骗子利用了国人的‘诺贝尔崇拜’”云云——其实,虽然与诺贝尔奖密切相关,但这场闹剧的“问题点”绝不在“诺贝尔”,其中隐藏着的许多问题、暴露出的许多漏洞发人深省。

  细想一下,如果此奖挂的不是“诺贝尔”这个国际享有盛名的名号,骗局的盖子会不会被揭开?人们会不会看到真相?从经验和理性推断,显然很难。每年全球有那么多学术会议,有那么多“中国专家”参加,颁发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奖项,又有多少类似的骗局!

  “五名中国人获得‘诺贝尔贡献奖’”的消息在11月底就传开了,多家媒体报道并转载,有些载誉而归的获奖者已陆续在当地举办“庆功会”——这么响的名号,这么大的事件,这么大的动静,明显带有很多疑问,难道有关部门就没听说?就不应该行使一下公共部门的监管职能,审核一下“诺贝尔贡献奖”的真伪?把调查真相的责任寄托在媒体身上能曝光多少这样的丑闻?

  显然,“诺贝尔贡献奖”的闹剧失手于“诺贝尔”的大名,失手于媒体的“扒粪”,也就是说,“诺贝尔贡献奖”的真相被揭开仅仅属于“特别个案”,而非制度性地“被曝光”——这很难不让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现实中有多少没有诺贝尔名号那么响、未入媒体报道法眼的“虚假荣誉”在招摇撞骗?那些专家抽屉里的荣誉证书有多少是真的?

  类似现象暴露出当下许多行业中对“荣誉”监管的制度性漏洞,缺乏对“荣誉”真实性审查的制度安排。毕竟,“荣誉”不仅仅是一种称号,它与利益紧密相连,这也是有些人花钱买荣誉的原因。有了这个名号,江湖郎中会立即变身为专家;有了这个名号,身价就会倍涨,暴利会滚滚而来——看看我们的身边,有多少这样的版本啊。

  所以,莫为“诺贝尔”遮住眼,我们不能迷失于“诺贝尔”的议程设置迷雾中,要冷静地看到这场闹剧背后暴露出的“监管失范”问题,及时补上这个漏洞,否则,类似闹剧还将上演。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诺贝尔贡献奖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登记结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圣诞家居美图大清单
2005年北京楼市大预测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