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高薪养廉无可厚非 千万别搞成高薪养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23:57 人民网 | |||||||||
网友:吴兆民 “高薪养廉”之说由来已久。先是手中有钱也有权的经营者纷起实行年薪制,少则数万元,多则数十万数百万不等。与此同时,公务员“养廉”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三五八一”的传说在某地已经成了现实,在一些地方每月数千元的“不坐公车补助”也开始落入个人腰包。从去年起,年薪50万的“特岗公务员”又“芙蓉出水”,成为“耀眼的新星”。
平心而论,给那些经营精英、政府能员适当增加些薪水,其实也无可厚非。市场经济嘛,报酬与贡献要相适应,一个人做出贡献了,比常人多拿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报酬,多数人还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有两个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一是,指望靠高薪来养廉,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成为某些有权人损公肥私的借口。对于这一点,两千多年前就被韩非看透了。非曰:“君人者虽足民,不能足使为天子,而桀未必以天子为足也,则虽足民,何可以治也?”(《韩非子.六反》)其二,待遇和责任万万不可太脱节。有多高的待遇,也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或者说,只有尽到了责任,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作为经营者,一旦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作为政府官员,一旦因决策失误损失了国家财产,纵使不承担政纪或是法律责任,也应当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吃进去的高薪,至少应该吐出来一部乃至全部。否则,对他们来说岂不是成了“拾来麦子打烧饼卖——净赚”? 然而很遗憾,近些年“养廉银”的数额虽然节节攀升,“吐薪”的事似乎还没有听说过。2000年以前,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老总的最高年薪为120万,到了2000年,被另一家老总的500万年薪所突破。令人惊诧莫名的是,第一家是位亏损大户,第二家呢,上市第二年亏损,第三年戴上ST帽子。但我们却始终没有听说两家老总把自己的年薪降下来,更不要说把吃进去的高薪吐出来。中航油老总陈久霖年薪2350万元,常以周易八卦为行动指南,因一卦失灵造成公司44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他对人吐露心声说:“纵有千千罪,我心坦然对。”嗟夫!他能不坦然吗?即使坐上几年牢(还未必),近亿元的家产(也许早就超亿元了)可都是“合法收入”呀,一生都享用不尽的。 如果说享受高薪的人们,即使熬自己的骨头卖油也偿还不清巨额的损失,那么,海归人员颜兵可是自己办着四家公司,具有无庸置疑的赔偿能力呢。2003年9月,他被南京市政府聘请为年薪50万的“特岗公务员”,不知在聘任合同里是否规定了一旦决策失误须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可惜至今还没有见到相关报道。 从前看到过一份资料,介绍说同仁堂从建店初始就曾立下一条规矩:不用“三爷”(少爷、姑爷、舅爷)。因为他们觉得,用“三爷”的最大坏处,是待遇和责任难相适应:待遇必须优厚,一旦出现过失却很难进行处罚;而且,一个坏典型树起来,必然有人出来效尤,效尤的人多了,店规便会荡然无存。同仁堂之所以久经风雨而长盛不衰,不用“三爷”是一条重要经验。由此联想到,我们在高薪聘用经营者和公务员时,是否也该定个规矩,让待遇和经济责任挂起钩来起来。如果平平安安时他们拿高薪,一旦失误了却由企业或政府买单,“高薪养廉”岂不是蜕变成“高薪养爷”了?大家都争着当“爷”,家业再大也难保不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