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业向外资完全开放 中外零售业同步起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07:37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本报记者 曹玲娟 又是一年圣诞,上海夜晚照旧璀璨。张灯结彩的各大商场,充当圣诞夜的主角之一,他们不遗余力地包装自己,营造出狂欢购物的氛围。一年一度的重要商机,谁都不肯错过。 这个圣诞夜,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并未觉得与往年有何不同。业内人士则不然———
平静———开放之初的市场表现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 12月11日,时间表上的最后一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整3年。根据协议,从这天起,我国零售业将在股权比例、开店地域以及数量等各方面向外资完全开放。这一天,上海零售业市场平静面对。 没有一家商场进行大幅度的价格调整,没有一个轰动性的外资项目签约,甚至连促销活动,打的还是迎接圣诞的牌子。仿佛没有人留意,从这一天开始,我国整个的零售市场,将从有保护的相对竞争阶段走向更加公平的全面竞争时代。 此前,我们的每一步,都在为中资零售业争取提升的时间、空间。 1992年,我国进行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等六个城市和深圳等五个特区,每个城市允许试办一到两家合资零售商业企业。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这些原本陌生的名字来到了中国。 1999年,新发布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将开放地域由原来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中心城市,除了可以办单店,还可以办连锁店。 从单店销售到连锁经营,从中方控股到外方控股,从零售经营到批发销售,从沿海地区到内地市场,外资零售企业发展速度惊人。资料显示,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80%已在中国抢滩登陆,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零售市场的高端布局接近完成。 “与狼共舞”,使得原本落后的中国零售业,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在自然状态下需要花费多年才能做到的业态提升。过程残酷,成果斐然。 如今,走进沪上各大卖场,一样的货物布局一样的生鲜食品、一样的服务甚至一样的价格,在中外资直接交锋的大卖场领域,双方的融合借鉴非常明显;而在其它外资进入较多的领域———购物中心、专业专卖等,上海市场也进入了业内人士所称的“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的最前沿。 便利———开放为百姓带来实惠 最近,香港来沪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主题不是往常的“免税购物天堂”等,而是邀请上海家庭到明年9月即将开幕的香港迪斯尼乐园游玩。 之前,内地大部分个人游到港的目的,第一是购物,然后才是观光。调查数据显示,内地个人游旅客的人均消费额超过了8600港元,其中5600港元花在购物上,占所有花费的65%。 而随着内地零售市场的日渐成熟,赴港旅游的游客目的逐渐变化,香港,开始向真正的旅游城市角色转变。 作为一个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零售业开放这些年的变化有目共睹。曾几何时,传统的百货商店是商业惟一形态,街头巷尾的杂货铺,是人们日常购物的惟一选择。如今,我们有销品茂、有品牌连锁、有百货商店、有折扣店、有大卖场、有24小时便利店…… 业态的丰富,更有销售理念的提升。大卖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可以选择的商品,价格也有所下降;便利店的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而专卖连锁店,更是树起了品牌形象的大旗,让人耳目一新。 有竞争,才有发展。多年的开放,中资、外资商业企业间区别早已微小。少有人细究,自己家门口的这家大卖场是中资还是外资。更何况,中外资合作的情况比比皆是,如家乐福这家世界零售巨头,在落户上海之初,选择了中国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联华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事实上,在上海这个较早开放的大型城市,残酷的行业洗牌、份额争夺、价格竞争等已在前几年陆续偃旗息鼓,内外资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已基本稳定,双方互有优劣: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这些国际零售业的著名品牌带来了更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而消费者则对身边的联华、华联、农工商等本土超市、卖场感觉亲切。 市场竞争的充分,得益的最终是消费者。 竞争———将在未来广泛激烈展开 其实,平静的表面下,有着暗潮汹涌。 外资零售业正不断扩大在我国的连锁经营规模。麦德龙曾表示,今后3—5年内,将在华投资6亿欧元,在现有20家连锁店的基础上新建40家麦德龙现购自运商场,进一步加快在中国的发展步伐。 我国的零售企业,也在不断扩充自身实力,重组与整合,是零售商们首选之路,通过这一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能力。2003年4月组建的上海百联集团,就是一个重要标志。 业内人士分析,尽管目前在较早开放的大中城市,中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已比较充分,短期内格局不会有太大改变。但随着外资零售业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的全面进入,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零售业将有一场大的洗牌,中外资零售企业将展开正面较量。 竞争,将更加激烈。那么,到底谁能赢了谁? 与世界一流的零售企业相比,我国零售企业在商品销售规模、管理方法、技术设施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有较大差距。 而从商品零售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中资零售业大多门店地理位置占优、采购网络成熟、区域销售规模有优势,从门店发展速度、盈利能力上来看,内资企业目前好于外资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分析认为,外资零售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首先外资资本运作的目的是盈利,不赚钱的地方不会去,比如农村他们不会去。其次,外资零售商大都专门从事一两个业态,他们只会在自己熟悉的业态中发挥优势,不可能也经营不了所有的业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外资之间还有一个互相竞争、互相制约、互相制衡的作用。任何一个外资集团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对手的实力、网点布局、业态的选择,还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和可能的利益冲突,必然形成相互牵制的力量,谁也不可能独吞市场。 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宗南毫不掩饰对未来的期待:“从国际市场来看,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国家的零售市场一般是由国内的零售企业领衔,国际的零售企业包括当地的地方性企业尾随其后。本地企业具有资源在本地、对本地市场需求了解程度更深等优势。我们的观点是,中国市场有主角,特别零售市场的主角,应该就是我们的民族商业。中国的零售市场不应该也不会被外国企业垄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