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财富》2004 > 正文
 

经济学家泡沫(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4日 17:38 《中国财富》
第N只眼睛看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泡沫(4)

  经济学家和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大部分的经济学家以及经济学者们看来是一件好事情,毕竟这样会有助于“优胜劣汰”,更有助于经济学的发展。然而,关注带来的必定不只有正面的评价,也或许是反面的声音格外刺耳,格外引人注意,感觉上,对于经济学家们的“微词”似乎更多过对他们的“赞美”之声。

  究竟在大多数的人群眼中,经济学家是怎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又认为经济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国财富》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涉及企业家、普通民众还有一些经济学家的学生。

  企业家眼中的经济学家

  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很多经济学家会在企业中供职,像一些大的金融行业的企业,或者其他行业企业的金融事业部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研究,给企业提出很多经营管理方面的建议。而企业会回馈给他们很高的报酬,或是对他们的研究工作给予经济上的大力支持。经济学家和企业各取所需,各尽其能,可以为双方都带来非常好的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聘请一些经济学家作为企业的顾问,或者请一些经济学家到企业做演讲,做培训。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还开始聘请经济学家做企业的独立董事。

  尽管如此,从《中国财富》对多位企业家的调查采访中,还是不难发现,企业家们对于经济问题的理解仍然有限;企业聘请经济学家做的各种工作多少还是有些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问题在真正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方面也还尚嫌不足。

  一位企业家对《中国财富》记者表示,他并不关心经济学家和他们研究的经济学理论的问题。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企业竞争环境的问题,在他关心的问题上,他认为经济学家并不能给予他任何启发和帮助。因此,他觉得经济学家的事情跟他和他的企业没有关系。

  另一些企业家说,他们会考虑与一些经济学家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向这些经济学家咨询一些政策性的问题。一些上市公司,聘请著名的经济学家作为自己的独立董事,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还可以增加企业的知名度。

  在对企业家的调查中,《中国财富》的问题是:“您认为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对实际商业行为的指导作用有多大?”仍然有大部分的企业家认为经济学家的研究实用性不高。

  民众眼中的经济学家

  其实,当前我们的社会民众对经济学家的关注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但《中国财富》广泛的民众调查结果显示,民众的认知还是有些混沌,很多人所做出的对于经济学家的评判,其根据只是网络上传播的一些是非难辨的消息,或者是从其他人那里听到的某种观点。由于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可能经济学家经常给他们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所以实际上他们对于经济学家,包括经济学家们谈论的问题都并不了解。比如对于经济学家目前对国家的贡献作用的评价,大部分受调查者都是粗略的凭着自己的直觉给出的答案,在评价后面的理由部分或者未予回答,或者只是回答“没有原因”、“不太了解”、“凭感觉,说不好”之类的模糊答案。

  此外,还有一些被调查者对经济学家有强烈的不满情绪。在《中国财富》做这个调查之前,网络和一些媒体上曾经流传着几篇对经济学家比较负面的分析、评论文章,相信这些文章的内容和观点确实对于部分民众的判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另据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民众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同那些潜心于经济学学术研究,以研究出重大成果为最终奋斗目标的经济学家。据一些经济学家分析这种倾向很可能是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自古就格外推崇那些踏踏实实、甘于寂寞、孜孜不倦做学问的学者。甚至学者的形象都已经被脸谱化了,一提到学者、专家,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位清瘦的老者,鼻子上架着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衣着朴素,甚至还打着几个补丁;他很可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出门一定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家一定是伏案工作,书桌上还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他一定是沉默寡言而目光深邃,虽不善言辞,却思维敏捷;由于长期废寝忘食的搞科研,他的身体一定有些虚弱;他还一定是清贫的,即使有些微薄的收入,也很可能捐献给了山里读不了书的穷孩子;他的品格一定是高尚的,一定是清心寡欲的,决不会谋取任何私利,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学术研究。只是到了近些年,开放的中国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的经济学家,发现他们并不像我们传统观念中所想象的学者那样,人们才逐渐接受其他形象的经济学家。

  当被问及“你认为要成为经济学家最重要的条件因素是什么”时,受访者的答案很是出人意料,竟然有接近半数的人认为想要在中国成为经济学家必须懂得炒作自己。还有百分之八的人认为必须和社会经济实体、财团有紧密的联系,作为利益支撑。也就是说,有超过半数的民众并不认为在中国要成为经济学家需要有高深的学术造诣或是突出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不需要有卓有成效的经济实践作为其理论依托。这种现象让人不免产生忧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的公众认为成为经济学家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懂得炒作自己呢?

  其实认真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是十分难于寻找。一位经济学家,如果在大学校园里苦苦耕耘二三十年,最多能够教出多少个学生?就算他每年给2000名学生授课,三十年不过是区区60000个学生,那么知道他名字的人不会超过10万。如果他是在某个研究机构里做研究,除非出了重大的科研成果(可惜中国没有像诺贝尔奖那样著名的奖项),否则就算是在学术界,能够认识他的人也必定是寥寥无几,就更不用说社会公众了。

  而另外两个条件,也不妨分析一下,如果一个经济学家和某个社会经济实体,确切的说,比如某个知名的大企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出任顾问或者是独立董事什么的,那他一旦发表什么言论,哪怕只是出席一些重大的活动,立刻可以籍由这个企业的知名度而提升个人的名气。同时,企业也必定会非常愿意出钱出力捧红自己这位“经济学家”顾问,因为这是一个双赢的棋局,双方的利益是紧紧拴在一起的。不过,不要忘记一点,即便是与知名企业建立保持密切联系,他所借助的仍然是媒体的力量。社会公众是媒体的直接受众,很多时候,一个强大的媒体甚至可以主导一些事情的发展。就算你有科研成果获奖,没有媒体报道,谁会知道呢?

  反过来说,你什么都没有,没有科研成果,没有企业力捧,就是与一些媒体保持了良好的关系,那么只要他们高兴,他们可以随便授予你任何“头衔”,你可以是经济学家,也可以随时成为著名学家——只要有几家媒体经常提到你的大名。你只需要在开始的时候联系一两家影响力相对大的媒体,以某种互惠的方式换来一两篇报道,后面,你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家里,等着你的名字在网络上、报刊上,就像湖面上的涟漪一样散播开去,你的知名度会呈几何级数的增长。

  事实上,社会公众几乎只能从媒体上认识、了解经济学者,而媒体上没有任何对于称谓的限制,“经济学者”和“经济学家”只差一个字,有几家媒体会严谨的区分它们的实质区别呢?有时候,想象一下,媒体竟然有这么大的“权力”,确实让人“不寒而栗”。由此,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完全理解这个调查结果的合理性了。

  另一项对民众的调查试图了解他们“在参与经济活动的时候是否会听取经济学家的意见”。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很多人只会就某些问题或者是部分地考虑经济学家的观点,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从未想过有这种必要。这个调查结果已经可以充分反映出我国民众对于经济学的茫然,对于经济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还没有充分的认知。那么,这也应该是经济学家与社会大众严重脱节的根源之一。

  学生、学者眼中的经济学家

  人民大学经济系的一位受访研究生认为,经济学家的职责就应该是研究经济学,经济学家就是经济学研究者。现在中国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家的原因,就是所谓的经济学家都在不务正业,在给企业打工。

  “我们学校也有外教,但不是我这个专业的。这些外教很少出去给企业做咨询,他们教书很认真。为什么?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因为这个职业可以获得相应的薪水,薪水是我们学校普通教师的3-5倍。国外经济学家也一样,都有相应的收入,这收入尽管可能仍旧和他所做出的贡献相差很远,但是足够他支撑自己作学术研究,何况他们头上还有‘光环’。他们也去作巡回讲演,会参加企业的咨询研讨,但是他们不会去为企业谋求不该得到的利益。因为经济学家这个职业的荣耀,比得到那些钱更重要。中国经济学家有职业荣耀吗?或者应该这么问,中国有经济学家这个职业吗?没有独立的职业,谈什么称职不称职?无非就是有这么一个名头好换钱。这不是经济学家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是我们市场经济不发达,不规范,是政府不断行政干预经济生活造成的恶果。因此在中国谈经济学家这个词非常可笑,经济学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没有市场经济,要经济学家干什么?要马基雅威利就够了,要几个政客就够了,要几个说客就够了。”该研究生如是说。

  另一位学生说:“中国是否存在真正的经济学家还有待考量,但是我并不赞许在媒体上调子比较高的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反倒是在一些著名学府中的一些不知名的教授很有学者风范,起码他们有可能会潜心的研究学术问题。”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基本上与普通民众的观念是一致的。

  对学子们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学家是否称职,因为他们可能就是未来的经济学家,他们中间或许会出现诺贝尔奖的得主。考察他们的价值取向,是否与他们的“师辈”有所不同。结果,大部分的学子认为现在的经济学家只有不超过一半是称职的,不知道这是否预示着未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更优秀的经济学家。

  还有两项面向所有受调查者的调查,一是问他们“认为经济学家的研究应该为谁服务”,大部分的人认为经济学家应该为国家政府或学术机构服务,应该说这也是我们传统观念的具体体现。

  另一项是了解他们“认为经济学家合理的收入水平”。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受访者还是可以接受经济学家有一个相对较高收入的,认为经济学家的年收入应该在25万以上的人占全部受访者的四分之三。从这点可以得出结论:大部分人对经济学家的社会价值还是基本认同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登记结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圣诞家居美图大清单
2005年北京楼市大预测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