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泡沫(3)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4日 17:38 《中国财富》 |
中国虽然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也曾经在不是很远的古代成为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但是这块土地却并未养育出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其实古时的大思想家们很多也都有经济学方面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只可惜,由于没有将这些思想专门化、系统化,而与经济学最终的起源和发展失之交臂。 有人说:“中国没有经济学家。”的确,过去或许没有,但是不等于现在没有,或者即便现在的这些经济学家不被认可为经济学家,将来中国也一定会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然而,怎么才能有呢?中国现今的经济学家们比起国外的经济学家究竟差距在哪呢?我们真的就只是缺几个诺贝尔奖得主么?在《中国财富》与数十位经济学界人士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对这些问题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认识和观点。 经济差距导致学术差距 曾经留学海外的温元凯告诉《中国财富》,当1992年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问时,他的老师就受到比尔盖茨1600万美元的资助,1600万美元相当于1亿多人民币,这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研究费用。它足以保证这位科学家以及他率领的100多人的科研队伍的工作得以顺利无忧地进行。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家的科研队伍就只能算是小作坊式的工作环境,怎么可能与美国的大工业竞争呢?这种差距直到今天还是很明显的。 一位人民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是感慨,他感觉中国的经济学家群体很奇怪,需要自己挣饭吃——在进行经济研究的同时还要顾虑到自己如何生存的问题。这也是致使我们国家没有出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外的经济学家在大学、在企业、在研究院有非常稳定的工作,甚至很多大学教授是终身聘用的,有很丰厚的生存保障来支持他们搞学术研究。中国却不能给经济学家这样的保证,加之学术成果又不能完全转化为个人的经济效益,中国的经济学家就更不好当了。基于这样的原因,这位研究生对自己未来的路也颇为迷茫,现实地设想,只能是先求生存了。 起步落后导致方法落后 不过,在吴晓求看来,国内经济学家的工作环境和国外的经济学家的工作环境的差距现在应该说非常小了。以前国内的经济学家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现在的一些大学教授,尤其是著名大学的教授都有了独立的办公空间。当然,他同时也承认我们的研究方法总体上来看还是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另一方面,他认为实际上国外很多经济学大家都是在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深厚的积累之后,已经具备了对于经济学问题相当敏锐的直觉。而在中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还是很少的。这主要是因为过去中国人很贫困,都是为了生活而奔波。而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和生存问题之后,有一定条件,一些勤奋的人才会开始思考,才有可能去进行各种学科的研究。类似于经济学、哲学这样的学科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说是“奢侈品学科”。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要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许多,这也是中国还缺少真正经济学大家的原因。赶上他们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 过多争论制度问题令人担忧 经济学界泰斗茅于轼非常关注近期一些经济学家的争论,他说:“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制度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导致中国的经济学家或多或少都会卷入到市场制度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外国经济学家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他们或者潜心做学术研究,或者教书。现在中国经济学家对于制度相关问题的争论已经关系到一些利害之处,这种情况比较令人担忧。”他还告诉《中国财富》,在海外有一些经济学家是总统的顾问,专门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出谋划策。而中国却没有,即使有也没有明确的人,而且不是一种固定的方式。这种现象和中外整个的经济背景不同有关,而经济背景又与社会背景关系密切。 选拔机制扭曲 淘汰机制缺失 张卫星着重提到国内外学院派经济学家的选拔机制和理论创新氛围两方面的差异。在国外,他们的认证和选拔机制非常严格,要按照学术水平来划分层次等级;可是国内的学院和研究机构很多时候是论资排辈、混年头,在评价学术水平的时候还夹杂了很多其他的东西。甚至有时要成为被人认可、受人尊敬的学者还首先要成为领导,它是一种把官僚体系和学术体系并行的怪胎。他认为这是我们学院派和国外学院派的理论水平差距极大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几百年来都缺乏创新意识。只能模仿,就像背诵八股文一样,创新就是离经叛道。国外非常尊重原创的东西,我们却没有这种氛围。这也造成我们现在的学院派学者大多数没有独创性。不光是经济学界,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科研领域都有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他认为,国内外企业派经济学家的理论水平差距很大。国外的很多企业很大,实力很强,聘请专家进行的都是专项研究,这种研究都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中国没有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临时聘请一些经济学家,像吃快餐似的,更多的是为了装点门面。而作为经济学者,没有企业聘请,就没法到企业内层去研究问题。进一步的后果就是,理论和企业严重脱节,我们的经济学解释不了我们的企业现象,我们的经济学解决不了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方向的问题。在国外,如果企业聘请的经济学家水平不行,就会把他换掉。中国也没有这样的淘汰机制。但是这些问题也不可能马上解决,因为西方国家都是经历几百年才建立起来这种比较完善的体制。 氛围不足 地位不高 清华大学的韩秀云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时,曾被那里的经济学氛围深深地感染。在那里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每年年末国家电视台都请五位经济学家在电视上对全国公众发表演说,也叫“五贤人”。他们会讲来年对德国的经济预测是怎样的,德国的物价指数会涨多少,失业率将是多少等等。在他们发表演说这一天,所有的德国人都会放下手中一切的事情,坐在家里看电视,听他们讲。可能德国的总统讲话都没那么多人听,这足以见得这个国家对于经济的重视,对经济学家的倚重。今天,在美国以及在其他国家也是同样,对经济学教授尊重,对经济学家更是非常尊重。而经济学家对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她说:“虽然现在咱们国家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地位那么高,但是我坚信未来中国的经济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经济学家的受重视程度和社会地位只会越来越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