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与国民经济发展(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4日 12:10 中华工商时报 | |||||||||
总的来讲,2004年就这样过去了,有惊无险,电力的短缺最多,拉闸限电最广,但是冷静分析一下我们到底缺了多少电?今年的发电装机超过了4个亿,水电装机超过了1个亿,
分析电力需求的强劲主张,主要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关,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已经超过了45%,进出口增长超过了46%,在零售商品的销售增长超过了12%,其中个人消费还没有包括汽车、房地产的增长。三驾马车共同拉动是经济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重化工业的升级,加之西部开发和地方政府的投资驱动,导致了电力需求弹性系数的迅速上升。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这些情况都会有所减缓,甚至使电力供求关系发生新的逆转。 分析2005年的电力需求形势,如果国民经济增长控制在8%,高耗能企业增幅进一步回落,电力需求增长将降至12%左右。需新增电量2500亿千瓦时,需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预计明年投产规模能超过6000万,甚至可能达到8000万。在上半年二季度的用电高峰可能有些偏紧,后半年会有明显好转。总的电力缺口会大大减少。预计缺口仅为1200万到2000万,所以中国电力短缺已经过去。明年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煤炭、运输能不能保证电力增长的需要。 对此不仅要清理、整治,更重要的要从体制上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在电力短缺情况下暴露出了哪些体制上的矛盾?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讲,首先电力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形势是密切相关的,电力的需求在于宏观经济的运转,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的宏观调控应该做到提前预警,适时、适度地采取一些调控措施,会比出现了问题再去调控好得多。电力部门、国家宏观经济部门都要把握好经济运行的波动规律。 第二是中国到现在已经全面国际化了,中国在整个国际市场当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有一个重新的审视过程,我们是不是用低的劳动力,甚至是用血的和生命的代价来支撑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是承受不起的。 迄今为止,我们也没有能源约束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我们年产20亿吨煤的开发速度计算,我国煤炭资源还可开采80年,如果再翻一番的话,只够开采50年;现在水利资源已开发了1个亿千瓦,还有的潜能是两个亿,经济开放量也只有1个亿,剩下我们还能搞什么?所以中国的资源就决定了是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 电力短缺也暴露出电力体制中的许多问题,比如规划的问题。原来电力规划是没有战略的规划,所以规划常常是滞后的,而且也缺少严肃性。原来的判断“十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增长间增长7%,电力增长5%,按照这个速度现在电力增长15%,只及三分之一,所以地方政府不建违规项目才怪呢。我们的规划没有超前性、科学性,怎么能够指导现实,这就是一个问题。 电力改革非常强调电力资源在大区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目前还是坚持省之间的平衡,限于行政壁垒,资源要素得不到充分流动,在这种前提下的电力规划也是不科学的。从电力来讲按照6个区域来加强区域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促进了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但仅仅将原来的审批制改成审核制,权力过于集中,仍然不会改变主观判断的失误。在市场条件下,有必要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国家如何来调控市场、市场如何引导企业,国家到底管什么,这个事情要搞清楚。如果将一个比较明晰的产业政策及市场信息能够及时向社会公布的话,有许多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的完全,或者让地方政府或投资主体自己来安排。国家主要关注涉及到跨省、跨大区、国民经济重大的水电项目、核电项目,市场和地方可以解决的没有必要再集中审批。 电网和电源也要协调发展,当前要加大对地方投资企业的监管,防止电力项目的盲目投资。有些是跑了很多马,圈了很多地,如果没有和电网相衔接,虽然装机上去了,电网建设跟不上,同样会出问题。 电力市场化的改革包括三个方面,即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竞价上网。基本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首先在发电环节实行竞价上网。然后进行输配分开,在配售电环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更应加快改革进程。只有塑造出多家买方和多家卖方的市场主体,建立发电方和售电方的直接交易关系,才能建立有效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把电力变成一种商品。让它在市场中有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