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叫好的多出钱的少 气象经济还有些云里雾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 16:56 中国青年报

  本报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 董伟) 北京的第二场雪从天明下到天黑,有的人烦,也有人乐。卖羽绒服的张力眉头的愁就被雪洗去了不少。当初进货的时候什么都精打细算,就是没有考虑天气,突然听说是暖冬,一下就傻了眼,眼看着几百件棉衣压在手里,现在突降大雪可算是老天爷终于开了眼。不过他从没有想过去北京气象台咨询一下天气,虽然它可能决定赚还是陪。

  北京气象局专业台有关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定制气象信息服务的多是供电系统、运输部门,特别是民航、铁路和公路这些受天气影响大的行业。按照合同,气象局给对方提供一年的气象信息。一般的企业来定制的还不多。“有服装行业的人打电话咨询过专家热线,不过我们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原因是多个方面的,而供需两不足却是主要的。

  一个民营企业主告诉记者,一般的气象信息是公益性大众化的,最多的是突发事件的预警,如发布24小时天气预报和台风、寒潮警报等初级气象服务项目,企业更需要比较长期的气候分析,特别是天气对所在行业的效益影响,而这恰恰是当前我国气象部门的软肋。

  北京气象台的这名人员告诉记者,北京气象台一般也不承揽较长时期的气候资讯,“因为没有把握,现在对短期的预报还可以。”她举例说,如果明天起风,气象台可以把具体时间告诉游乐园,让他们把游船及时收起来。从去年开始,北京气象台开展了供暖预报,“供暖部门可以根据天气变化控制水温,从而节约能源”。

  在国家气象中心定制“特殊服务”的企业有几百家。该台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企业大多“吃过天气的亏”,有了切肤之痛才来定制气象信息服务。“目前很多行业发展都和天气有关,但是真正愿意出钱为气象买单的还是少。”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的企业对气象资讯有偿使用的意识不足。即使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市气象局,其每年有偿服务收入也仅有数百万元。例如,为某行业提供气象月预报,仅收150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有时连人力成本也不够。

  国家气象中心的这名人员说,现在最缺的是气候对行业、对产品的影响分析,没有这种分析企业就没有真正的动力来买这种服务。“如果能明确告诉企业,天气可以让这个行业获利或者少损失10%~20%,那么气象经济肯定是一块不小的蛋糕。”

  尽管如此,仍然有人想先吃螃蟹。去年上海气象局就培养出全国首批气象经纪人,靠推销气象产品吃饭,号称“108将”。当初也是一路被人看好。但是令人跌破眼镜的是,一年半过去,居然一笔正宗的气象服务生意都没有谈成,有的人还打了退堂鼓。

  不过,靠天吃饭也并不是没有发财走红的。日本最大的气象经纪公司———气象新闻公司(WNI)每年在全世界赚3亿美元,并把触角伸到了上海,设立了办事处,据说已经占据上海、广州远洋航运公司70%的气象服务份额。

  国内得益于气象的人或者行业也不在少数。过去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是只闻其声不见人,现在从幕后到台前不说,还评出了首位气象先生和气象小姐,两位还联合出了本书,取名《天气真好》。这风头一点不输演艺明星。虽然谁也不清楚央视通过天气资讯类节目获得了多少广告,但是天气预报前后的广告报价芝麻开花却是明摆着的。

  纸面媒体也没有忽略这块欠开发的领地。原来的天气预报大多是“门脸上贴邮票”:今天几度,下不下雨。现在是整版整版地来,城区的、旅游景点的、各个省市的,碰到个节日什么的就更全了。

  正如国家气象中心的这名人员所说:“气象赚不赚钱那看在谁手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气象经济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