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牵动全球目光 人民币币值动与静明年没有时间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 13:38 经济参考报

  时至年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未见减轻。明年,人民币币值走向,仍将牵动着全球目光。

  2004年的中国经济,在过热与否和如何调控的争论中度过。虽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可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一方面,因为局部经济过热,中央政府不得不控制国内投资;另一方面,虽然经历了宏观调控的紧缩,可进出口、贸易赢余和外汇
储备仍大幅上涨。到10月份,外汇储备超过5400亿美元,到11月份,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

  进出口的发展、贸易赢余的提高、外汇储备的增长,一方面成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也成为某些国家阴谋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籍口。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近年,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贸易伙伴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经济地位。然而,这一切成就,都因美元的自我贬值,成为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此同时,国外的投机资本也虎视眈眈地盯着人民币,妄图通过冲击人民币汇率达到套利的目的。

  到了2005年,这些压力是否还将继续存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李永森教授说,客观地讲,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这种压力还会继续。首先,中国经济发展会被继续看好;其次,中国外贸保持了继续向上发展的规模,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会不断提高。这两点都会使人民币在2005年继续承受升值的压力。此外,如果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继续贬值,那么也将给人民币造成升值压力,而国际投机资本的存在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压力。

  某些时候,外部压力也会成为自主转变的动力。一些专家认为,此次美元贬值,带来的国际贸易调整、汇率调整以及货币体系的调整,如果中国政府把握好机会、控制好风险,也许会成为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外部动力。

  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汇率机制的改革,同时也不断地给人民币减压。近两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逐步落实改革的构想。2004年前半年,几乎每个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都有新的政策出台,逐步放松外汇管制,近两个月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

  这些外汇改革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使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更接近市场。而且,从另一方面看,购汇、用汇政策的放宽,也使人们更容易换取外汇,从而为境内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提供了便利。

  当然,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供求机制的改革还需要其他诸多配套改革措施,例如制定更积极的对外投资战略,调整人民币汇率调控目标等。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认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应该根据国内实体经济需要来决定,而不应迫于国外的压力来决定升值与否。而且确定合适的汇率水平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政府决策者的判断来决定。完善汇率机制是中国自己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度波动。尽管中国现在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但是中国有化解压力的工具和方式。

  易宪容分析,人民币在2005年不会升值,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且会不断进行下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则表示,对待汇率问题的态度,还涉及到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从出口和FDI驱动型,转向内外均衡的发展战略。随着中国贸易项目将由持续顺差转为基本平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因素更多地将来自国内需求,同时美联储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使得流入中国的热钱可能会受到一定遏制,而不调整汇率形成机制的代价正逐步加大。目前看来,汇率形成机制实质性改革的时机正逐步走向成熟。

  就在2004年将要结束的时候,12月8日,在海牙出席第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随着市场的变化,中国将逐渐实行人民币弹性汇率机制,但这是一个复杂和渐进的过程。实行人民币弹性机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市场经济体系完善,金融体系健全;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案,以保证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三是要考虑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对周边国家负责,对世界负责。在回答记者关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时间表的问题时,他说,“所谓汇率改革的时间表就取决于我谈的3个因素”。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人民币币值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