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世界工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 19:35 《中外管理》 | |||||||||
主持人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长 金 碚 嘉 宾 彩虹集团总经理 马金泉 松下电器中国公司副董事长 张仲文 远大空调总裁 张 跃 日丰打火机公司董事长 黄发静
单靠升温乃至过热的市场拉动,单靠全球对我们迅速成长的疏忽,单靠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已经难以保证我们中国企业的持续成长。面对缺少技术、缺少资金、缺少品牌,中国企业的下一步该如何抉择?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纠纷,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该如何与中介机构联手应战?而在这诸多现实疑问之前,我们先要冷静思考:中国真的已成为“世界工厂”了吗?“世界工厂”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我们的工业化道路究竟该如何走? 中国当真是世界工厂吗? 金 碚:中国的工业化到了今天,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国的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很多产品,特别是工业产品的产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不少产品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那么到了世界第一以后,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比如:我们的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会碰到世界各方面对中国的遏制;还比如:当我们的市场逐渐饱和之后,企业的利润将会被摊薄,从而产生价格大战。 这些现象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是“世界工厂”吗? 马金泉:我的观点是: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工厂”。为什么呢?第一,我们的规模还达不到“世界工厂”的要求。19世纪,所谓的“世界工厂”是英国,20世纪初是美国,20世纪的后期是日本。拿我们的现在和这些国家的当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一些人却非常喜欢把中国叫做“世界工厂”。对我们国民来讲,这可能是持续繁荣后的一种喜悦,或者一种张扬。而这也正中某些人的下怀,是不怀好意的“中国威胁论”者的证词。 第二,所谓“世界工厂”,不是纯粹制造那么简单,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很欠缺。制造的下一步就是销售,请问大家我们有比较完整的销售渠道吗?没有。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我们的产品被人家采购去,再重新卖出去,他们在中间赚取了很大的利润。比如:我所知道的国外一家很大的零售业公司,它在中国的采购额是100亿美金,但是卖出去以后就成了270亿美金,毛利率是170%。还比如:在日本一双200美元正在销售的“中国制造”鞋,我们只能赚取4个美元的加工费,大头都让别人赚取了。 就是我们最强的制造环节,我认为也很欠缺。我们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还太不成熟,还太薄弱,我们的质量还不令人满意,我们的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在世界上仍是出名的。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讲,我觉得我们还不是“世界工厂”,最多是一个“车间”,就是“车间”的功能我们也还没有做好。 张仲文:我同意马总的意见,不能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如果承认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这样一个现实的话,那会给我们国人带来很多认知的盲点,而这些盲点会把我们带入一种误区。 在我看来,中国现在充其量是一个世界“加工厂”。我们在外资企业眼里是怎么样的呢?我经常听到很多的外商说:“中国‘将要’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制造国、最大的消费国和最大的出口国。”我们的确在一些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服装、玩具、打火机等,已经成为最大。但在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领域里,我们还差得很远。 当然,我们应该有信心,在未来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呢?首先,在总量和质量上,“中国制造”都应该名副其实。其次,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要有自己叫得响的品牌。再次,从上游到下游,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工厂”体系。反观我们现在的企业和产业,彼此都是孤立的,根本没有形成链条。从研发、设计、制造,一直到营销网络体系、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这种立体网络体系也还没有建立起来。 拿松下来说,从上游的元件、零部件、材料,到下游的服务贸易、物流网络,已经形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产业链。松下在中国目前有60多家企业,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把中国的60家企业打造成引领松下电器在海外发展的引擎。这其中包括46家制造企业,给它们配套的企业有多少呢?是4000家,有民企,有外企,也有国企。 当前,中国很多的企业正在建立品质认证的网络体系,比如ISO9000的认证,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