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城市雕塑建设的公众参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 08:43 新京报 | |||||||||
北京市首次城市雕塑普查显示,北京现有城市雕塑1836座,其中1277座被评为“优良”,被评为“一般”的有544座,被评为“差”的15座。(见12月21日《新京报》)出现如此多的“一般”和“差”雕塑,这不仅是在北京存在,而是国内城市一个较普遍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无疑是公共资源浪费和城市建设的损失。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浪费和损失呢? 我认为解决的方案在于雕塑建设要有公众参与。
由于中国没有城市雕塑传统,所以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城市雕塑已经从神明时代、英雄时代走到人的时代:在神明时代,城市雕塑是神的祭品;在英雄时代,城市雕塑是关于人的理想性的升华;在人的时代,城市雕塑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写照。空间就是权利,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地区公众生存的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实际上就是如何让公众逐步分享公共空间的权利,真正实现公共空间内雕塑艺术的公共性。 城市雕塑“公共性”的追求,意味着普通民众具有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言权。城市雕塑中,公众的意志、公众的要求、公众的趣味要处于首位。而历史上的公共空间的雕塑,尽管我们习惯上也把它们称作城市雕塑,但实际上,它们与公众并没有多少关系。现代城市雕塑必须是开放的、民主的,它一定要十分尊重公众参与者的权利,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公众参与者的意见。 从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概念中,公众应重新认识城市雕塑与自己的关系,建立对公共空间的现代权利意识;雕塑创作者则要避免城市雕塑创作中的精英主义倾向,更好地与城市故事、社区历史、公众心理、居民习俗等人文环境接轨;而有关管理部门则要建立一个实现城市雕塑公共性的公共体制,如城市雕塑规划的质询制度、城市雕塑项目的评审制度。在我国,城市雕塑这样的公共艺术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制度建设,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体现公众意志和愿望的公共艺术体制,建立一个与民主制度相一致的关于公共艺术的资金来源、作品征集、方案评审、具体实施的决策机制。 □李万刚(北京记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