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走出去要掂量手中资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 13:34 中华工商时报 | |||||||||
程凯/文 “企业有了外贸权不等于就有了外贸能力”,同样,企业有了“走出去”的冲动,不等于有了走出去的基本条件。但是,即使民营企业具备“走出去”的基本条件以后,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跨国经营,“走出去”还需要一个明确的国际化战略思想。
在本报精心策划下,外交部与全国工商联在上周成功举办了一届“外交与经济”论坛,60余位民营企业家、学者及经济界人士与外交官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经济外交工作,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问题。 在看到外交官们工作热情的同时,更让人感到“热度”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家“走出去”的冲动。说是一股冲动,因为从这些企业家对外交官热切的发问中,笔者感受到了一种“盲目”。很多企业家的问题很具体,也有很多企业家的问题找不到边际,更有企业家不知道该寻找些什么有益的信息。 外交资源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稀缺资源,但是民企走出去,需要的还有更多的资源。外交部长李肇星谦虚地对企业家们将自己没有商业经验,但是他还是强调“首先要靠自己的力量,先得把基础打好。”李部长提出了第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企业有没有实力走出去?” 当众多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上挣到大钱,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做出更大作为,甚至可以在世界商海中放手一搏的时候,也许他们并没有考虑清楚“走出去”的困难,以及这种困难给企业带来的比在国内经营高得多的要求。 民营企业“走出去”,不仅可以开拓市场,还可以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发展,但是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失败者大有人在。罗兰贝格咨询公司曾对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做过一个系统研究。结论是“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是失败的”,“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带着很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而关键中的关键还是缺乏国际化人才”。 一家民营企业要走出去,需要具备更加扎实的基本条件。首先,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资本积累,有相对成熟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发展比较稳定。就算如此,也只有当企业需要通过境外扩张来扩大事业空间时,它才应该“走出家门”。 其次,民营企业需要的资源是快速准确的信息。很多企业“走出去”后遭遇“滑铁卢”的首要原因就是信息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一是不了解投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环境;二是不熟悉当地合作企业、代理商、银行及中介机构的资信状况;三是不关心当地的政治、文化。这“一问三不知”,每个都可能断送了民企“走出去”的道路。 第三,民营企业要走出去,缺少的重要资源是“国际化”人才。用新奥集团主席王玉锁的话说,企业“即使看到了投资良机想‘走出去’,却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因为培养人才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引进国外人才成本又太高。没有人才,再强的资本实力、再好的商业机会,在完美的企业“国际化战略”,都难以发挥出来。 “企业有了外贸权不等于就有了外贸能力,同样,企业有了“走出去”的冲动,不等于有了走出去的基本条件。但是,即使民营企业具备“走出去”的基本条件以后,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跨国经营,“走出去”还需要一个明确的国际化战略思想。所谓国际化战略思想,解决的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第二个重要的问题,“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盲目“走出去”,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可能都是失败。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的话说,“国际化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的确,企业要追求的不是国际化本身,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要服从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将资金、技术、人才“请进来”也好,还是海外设厂、跨国经营“走出去”也好,都不是目的。关键“走出去”,可以利用全球的资源和市场,优化配置,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只有迅速提高各方面的竞争优势,国外市场才会不攻自破,“如果单纯把国际化作为追求,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就是本末倒置,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一个企业有没有实力走出去”、“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都是经济的问题。这两个经济问题,虽然是民营企业最需要给出答案的问题,但是,经济“走出去”战略“走出去”要解答得也不仅仅是解决问题。 对于这一点,外交部的官员们想得倒是清楚全面。首先需要提醒民营企业家的是,在核算海外经营成本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安全成本,企业需要了解当地社会的政治、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其次,企业需要有效切入投资国的政府、警察、海关和媒体等部门,获得更多保护,这又是要花钱花精力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走到海外的企业要立足于“本地化”,要更多地融入当地社会,“让利”给当地人,只有中国企业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赚了钱还记得回报社会,才能在海外立足不倒。 企业“走出去”最后所需要的资源,与企业在国内经营所需要的一样,“社会资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