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投资》2004 > 正文
 

2004:投资潮起潮落的启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 17:17 《中国投资》

  2004年, 投资领域出现了许多令人难忘和影响深远的事件,年初投资热潮来势颇猛,一季度43%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了1993年的水平,直逼1958年大跃进时50%左右的增长速度,部分行业投资持续发热,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房地产业在去年投资增长80%到1倍的基础上,今年1-4月,这些行业的投资同比又增长35%-93%。

  为防止投资“大起”可能导致经济的“大落”,政府宏观调控重拳出击,直接干预
银行和企业,严查“铁本”,严把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各项组合调控措施才得以迅速落实,投资过热、盲目扩张才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济过热的势头才得以扼制。

  在投资潮起潮落之时,社会各界对投资调控的认识也不尽一致,投资膨胀的机制和能量也没有从根本上尘埃落定,一旦放松控制力度,投资和信贷都存在反弹的可能性。但分析产生2004年投资潮起潮落的成因、机制、结构,投资舞台演义的各种活生生的案例,给各类投资主体提供可资借鉴的素材,是本刊从各种视角盘点2004年的动因,也是本刊试图对投资领域各种重大事件进行全景式解读的尝试。

  现代经济学认为,市场上某一行业的供给发生短缺时,价格上升,利润增加,投资会向这一行业流动,消除这一行业的短缺现象;而当某一行业投资流入过多时,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甚至亏损,投资就从这一行业流出,缩小这一行业的生产规模,使其供求平衡。因此,各行业价格、供求数量、成本、利润等信号调节着投资者投资什么项目,投资多少,怎样投资,从而有效和按比例地配置资源。

  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还不够成熟,距离市场迅速且有效调节还比较远,尤其是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因此,政府对投资不作任何调控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分类调控,行政调控要着重非市场化主体的行为,市场调控要着重市场主体的行为,尤其是政府对微观主体的投资信息难以充分把握,不确定性很强,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投资主体经济行为的积极作用不可高估,政策居高临下、一抓就灵是不可能的。其二,和其他政府行为一样,宏观经济政策本身是有缺陷、有时滞的,因此,即使不得已要实施行政调控手段,也要充分估计其缺陷,并考虑到时滞因素,做到该慎行时就慎行,该果断时就果断。目前许多学者主张尽快让行政手段淡出,让市场手段来调节投资。但在倡导市场手段、淡化行政手段时,一定要考虑到市场的完善程度,要在既定的体制基础上选择解决问题的调控手段,包括要采取的行政措施。

  中国经济是一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虽然投资率较高,但投资效率却很低,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带来社会财富的同步增长。从增量资本产出率这一指标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5年以后中国ICOR持续上升,最近几年达到5倍以上(即增加5元资本才能增加1元的GDP产出,而发达国家仅需1~2元)。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产出用于投资,才能维系较高的经济增长。因此,无论是解决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痼症,还是提高投资效率,实现投资资金的有效利用,关键还是要将经济增长的引擎由投入量的扩大改为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实现这一目标,出路仍在于通过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资金配置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优胜劣汰机制来提高投资效率,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投资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