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产品总量超1370亿 地方保护主义是根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 08:08 第一财经日报 | |||||||||
“打假治假绝不是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中央和地方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制度安排不合理造成的一种结果。”在昨天(19日)举办的全国首届扶优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冯杰博士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根据本次论坛公布的最新数据,保守地估计,目前我国市场上假冒产品总量远远高于1370亿元。从2001年4月到2004年10月底,仅国家质检总局就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11亿元
“在每一个制假售假的重大案件中,无一不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子”,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秘书长李迎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培林博士不无担忧地说,“虽然近年情况从整体上有所好转,但具体如烟草、食品、汽车等行业的情况并不乐观,地方保护主义危害依旧深远。” 地方保护主义为何屡禁不止?李迎丰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寻租设租的制度空间太大;二是GDP崇拜导致经济增长方式负的外部性明显;三是地方政府害怕曝光,“捂、堵、盖”现象严重;四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的权力弱化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