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我们应该改变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9日 12:37 中国经营报

  作者:宁平

  编者按

  在评价今年的产业环境时,编辑部的同仁用了“政策市”这个词,尽管这种说法对于某些行业来说至为贴切,但对另一些行业,则稍显牵强。今年最大的事件是宏观调控,资
源紧缺是宏观调控最直接的动因。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的投资过热是宏观调控的引信。而地产与汽车,这两个当今国民经济最大的看点,则承受了宏观调控带来的刻骨之痛。时势造英雄,时势也使英雄泪满衣襟,这是产业界今年最为生动的一幅图景。虽然评论家说,宏观调控有更为深层的政治原因和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但政策是一个产业生存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现代化的政府,应该尽量少地参与市场上具体的经营活动,而将主要精力用于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这一年,我们明显看到了这种努力,看到了这种努力所遇到的阻力,看到了重重阻力中的艰难突围,也看到了这种努力的任重道远。正如《大学》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要努力,一切皆可期待。

  即将过去的一年里,环境、资源与劳动力三大警钟一齐敲响。

  华南遭遇了50年不遇的大旱,就连水资源向来丰富的广东也在为水发愁,不是真的没水,而是太多的水被污染了。缺少了雨水涤荡,珠三角灰霾天气徘徊不去,甚至有专家称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惹得紧邻的香港大为紧张。这种情况,绝非“珠三角”才有。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感叹,感叹生态环境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

  出现电荒、煤荒、油荒,固然有结构性矛盾的因素,但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作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在能源消耗方面却排在了世界第一。除了煤和油,还有很多化石级的资源正在被以极快的速度耗费,有时甚至是浪费。

  向来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如今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短缺。几乎就在一夜之间,东南沿海的不少企业突然发现,原先随便贴张招聘广告就能引来成百上千求职大军的场面不见了,就是跑到正规的招聘会去都很难招到人。而且,匮乏的不仅是技工,就是招普通工人也变得困难起来。

  环境、资源与劳动力,这些问题清晰地摆在了我们眼前。在跨国公司搭建的全球性业务网络中,中国显然被定位成了新兴市场和低成本生产地。如此,中国经济越是加速融入世界,这些问题就越容易暴露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平提醒说,当前一些企业工资过低、损害环境的发展模式,是不计成本的发展模式。

  中国想要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但却正在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车间。有评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出口最多的东西无非三样:一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二是那些未来没有保障的打工人员的廉价劳动力,还有就是赖以生存的环境。”

  中国的企业似乎并不缺乏“走出去”的资本与勇气,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TCL合资汤姆逊,海尔奔赴美国设厂,上汽集团扬帆海外搞并购,但我们是否真有实力站在世界舞台上去挑战甚至是整合跨国巨头?

  本田和索尼堪称战后日本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两大巨擘。正是以它们为榜样,日本企业在技术上孜孜追求,日本才在二战的废墟上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反观国内企业,鲜有能在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有世界性建树者。一场专利费纠纷,就把中国的DVD产业弄得人仰马翻。

  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只能赚点加工费。而要靠微薄的加工费来完成资本积累,国内的一些企业便无所不用其极。对于资源,那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对于环境,根本没有那份责任心;对于劳动力,更是能压就压,能榨就榨。于是,开始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急于赚现钱越是掌握不了核心技术,越是掌握不了核心技术就越是赚不了大钱,只能从牺牲资源、破坏环境和压榨廉价劳动力当中去进行资本积累。

  正所谓“你在桥上看风景,你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中国经济在加速融入全球体系,融入本身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单向的“出口导向”思维正在受到口诛笔伐。此前,这种思维曾经为我们赚取了大量的外汇。随着中国的外汇储备上升,这种思维开始显现出了它的弊端,比如为赚取几个可怜的加工费而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比如说加剧了贸易磨擦。国家也在不断地调低出口退税的税率,毕竟,任何国家的持续发展,都不可能把核心竞争力永远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指摘那些满足于做贴牌的企业不思进取,但是,我们在短期内却不能完全抛开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不说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单从就业的角度考虑,我们也难于想像,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协调经济发展与就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绝对需要无上的智慧。

  或许,问题并不出在“出口导向”上,而是出在我们的单向思维上。当西班牙埃尔切的那把焚烧温州鞋的大火燃起的时候,凡是中国制造的,缺乏技术含量,附加价值低的产品都可以在火光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作为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几乎在所有的公开场合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愿:中国要开放、开放、再开放。可怕的不是外资进入,而是国内企业的“商业农夫”意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