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励志佳话到公平丑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 12:37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 曹林 一位贫困大学生在食堂里偷偷吃剩饭——从12月6日开始,这个消息从某高校BBS传出后立刻成为一起公共事件,在关怀贫困生生存状态的舆论中,高校救济制度受到强烈批评。这个帖子从当晚在学校BBS上发出到次日中午,有14000人次点击阅读了此文,不少人回帖说“高校贫困生吃剩饭并非偶见”(见《新华日报》报道)。
国家每年为贫困生拨款并不少,可最需要救助的人却靠“吃食堂剩饭”度日——无疑,“贫困生吃剩饭”成为“公平丑闻”,救济制度首当其冲遭到批评也在情理之中。那些众所周知的道理就没必要赘述了,笔者感兴趣的是:“贫困生吃剩饭”如果发生在过去,肯定会被当做“励志佳话”广为传颂——逆境成才、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发生在今天,这种事情立刻成了人人喊打、惨不忍睹的“公平丑闻”,没有丝毫浪漫的剪影和佳话的想象力。从励志佳话到公平丑闻,其中的意蕴耐人寻味。 “贫困生食堂吃剩饭”这类事情在过去见得多了,我们的正史野史中充斥着这样的故事。比如“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比如“囊萤映雪”:也是勤学而无烛,冬天晚上把书拿到室外借着雪的光读书,夏天靠收集萤火虫来照明读书——光“勤学而无烛”就有这么多掌故,更别说什么“勤学而无食”、“勤学而无衣”了。 用今天的标准看,他们是超级贫困生。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这些“超级贫困生”的故事被当做励志佳话广为传颂:皇帝褒奖之,地方官表彰之,史官渲染之,老师赞扬之,家长崇敬之并教之于子孙——丝毫没提到过什么“不公”。而类似的事情,在今天怎么就成为“公平丑闻”?说到底这是儒家传统的流逝和民权意识的张扬。 无疑,作为古代传统官方意识形态,儒家文化是为王朝统治服务的,这决定了其愚民的一面:通过道德训诫来掩饰王道的不公,为贫富差距涂脂抹粉,麻醉民众,维护王权稳定——用励志麻醉百姓,用佳话掩饰不公,用励志佳话愣是把贫富差距问题演绎成为美谈。 如今,在现代思想的启蒙下,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治等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儒家传统中那些忽视老百姓的价值观也化为历史的灰烬,公民崇尚“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民众信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社会认同“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应该得到保障”的正义观,民权意识张扬,公平追求彰显。在儒家传统的烟幕散尽后,在民权成为公民身上流淌着的血时,此类问题必然会拨动他们的神经。 写到这里,突然又想起一件事:哈尔滨人力车夫驾车时撞死了富人一条狗,被逼给狗磕头,激起了社会公愤——我想,“富人逼车夫给狗磕头”这事如果发生在过去,说不定会与“韩信受胯下之辱”一样,成为励志佳话。 佳话越来越少,丑闻越来越浮现;道德想象力越来越“匮乏”,人们越来越“正视惨淡的民生和淋漓的鲜血”;剪影色彩越来越淡,世象越来越清晰——这一切说明我们的时代越来越真实,越来越理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