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联想更是中国收购了IBM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7日 10:40 赢周刊 | |||||||||
□本报评论员 好像没有人不在为联想担心,这条“蛇”刚刚吞掉一头大象,把自己的世界排名从第九拉前到第三。 消化可能暂时会有点不良,不过,联想真的是在如大家所猜测的那样:不顾身家性命
关键之处是在于联想今天消化不了IBM,他将有多少的实力等到消化成功的一刻,放弃的时间长短就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应。看联想的这场好戏,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联想与IBM表面的数据那就错了,要看的是联想背后,看MADE IN CHINA的力量。 施继兴曾经在《东信怎么办》一书中,把东信这样的一些国家级的大公司比喻为两样东西,一是名片,优秀的公司是“国家的名片”,国家因为有这样的公司而感到自豪,他们好看、知名度高、花哨,就像SONY,到哪大家都知道,是明星。 还有一类是“国家的盾牌”,在经济战略上起着防卫安全的重要作用,这些战略盾级的企业,像士兵一样,他们的资源是不以企业的资源来局限的,为了一个目的,随时爆破攻坚、所向披靡。 站在这个高度,放眼观看中国的海外兵团,大约有三种模式: 一种是战略攻击性的企业:例如中石化(行情 论坛)、中海油,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石油储备不仅是经济命脉,还是国家的国防命脉,为国家的命脉安全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又提供一个良好的渠道,扩张海外、占领资源的要地,其实是这些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这个角度去观察,这些企业的海外投资策略其实是有着多重使命的。 所以,没有人会认为中石油是在实施中石油的企业扩张战略,因为大家都非常明白,中石油是在执行中国的石油市场战略。 还有一类是TCL和海尔,他们是国家海外扩张的独行侠,如同当年探索南美的欧洲人一样,胜利与否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所以,海尔在美国设厂,TCL在家门口吃掉过路客,模式不一,胃口的好坏全在于自己的肚量如何。 最后一种是战略防御性的企业,在一些处于敏感边沿的行业,例如在IT,有些企业需要国家扶持一把,因为,就未来发展而言,这些行业同样十分重要。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不妨把这个问题沿一个方向向未来再延伸过去——如果有可能,联想或者是谁未来会不会收购微软?或者说应该不应该收购微软,答案在我看来是绝对应该的,撇开单纯的经济利益角度去考察,仅仅是从网络安全的角度去设计,收购微软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就是国家利益的需要。 回到联想收购IBM这件事情本身,1994年,联想集团(行情 论坛)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按最好的业绩计算——今年9月底的半年业绩期内纯利6.27亿港元,一年的纯利也就是1亿美元左右,10年下来,联想集团(0992-HK)赚的钱一次性放进了收购行动中,而且未来3~5年,IBM的PC业务都不可能提供盈利,还要像海绵一样抽取联想的“血汗”。那么,联想怎么办?个人之见,2年内联想一是会从银行获得大量贷款,二是会分拆上市。是什么力量在支持联想迈向一个全球PC霸王?如果有的话,一定是中国的力量。 业界和媒体在用“蛇吞象”来比喻联想这次的吞并,在我看来,联想的胃口远远不是PC这样简单,下一个目标一定是IBM的服务器业务,因为这个业务对于中国而言,是战略盾级业务,重要性远远超越PC业务。 与当年三星吃掉AST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IBM如果能助我们跳到世界IT的腹地,那么,联想就有了“神五”一样的旗帜效应,中国的IT企业需要一个“从此站起来了”的标兵。 联想下一步会去吃掉谁?恐怕联想自己也将想不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