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体制成长的相关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 10:12 文汇报

  为了避免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剧烈震荡,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也为了对经济发展实行有利导向,需要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统筹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改善宏观调控是指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通过经济参数的传导影响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进而影响经济运行。这种意义上的改善宏观调控是与市场经济的成长相联
系的,有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无论是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改善,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成长,都需要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05年经济工作首项主要任务就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果联系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使用了“经济周期”的概念,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的经济运行态势判断,可以表明中央政府已在经济周期和经济成长阶段的框架内考虑宏观调控问题,目标是尽力缓解经济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理论依据是存在着市场失灵。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存在着更大的缺陷,诸如市场发育程度低,缺乏有效竞争,外部性大量存在,公共产品供给障碍,价格体系扭曲等等,这些市场缺陷有赖于政府的干预去弥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转型过程中。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社会经济的市场性因素有很大增强,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导向趋势已经确立。但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间毕竟很短,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微观基础和制度条件仍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剧烈震荡,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了对经济发展实行有利导向,就需要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统筹国内、国际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但是,我们在强调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性时,还要非常强调对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关系的认识,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经济的成长和市场发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宏观调控的一大宗旨是弥补市场缺陷,促进市场发育,即建立支持市场的制度,促进市场有效运行。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态势决定了既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又要注重调控方式、工具、手段的经济性和市场性,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成长。所谓调控方式、工具、手段的经济性和市场性就是要使调控意图通过经济参数(影响价格体系的变量)的传导影响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进而影响经济运行。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应由各经济主体依据参数变动与自己经济利益关系的判断自由作出决策;而经济主体在自己利益的基础上自由决策,则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根本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决定调节作用的是价格机制。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也发生变动。如果经济主体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他们能自由选择(决策)并对自己经济决策的财务结果负责,那么相对价格变动就能对他们的行为起调节作用,进而对资源配置起调节作用。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5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这是有利于宏观调控效应的加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成长。

  我理解,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政策目标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保持预期的稳定性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第二,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提高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第三,强调财政-货币政策的“中性”特征,淡化其作为政策意图工具的色彩。市场经济性质的财政-货币政策是有其独立原则的,财政政策的独立原则是维持预算平衡;货币政策的独立原则是保持币值稳定。长期以来,我们比较习惯于将财政-货币政策直接作为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意图的工具,而忽视了其独立的经济政策功能。而让财政政策淡出政策性扩张、收缩的摆动,回归“相机抉择”的轨道,使财政变量成为市场化参数调节的信号,也是宏观调控市场化操作的重要表现。从货币政策看,也应该尽量减少对信贷规模和结构的政策控制,更多地运用标准的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中介目标——利率,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利率是一种价格性指标,对货币的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作用。利用利率杠杆调控经济可以均衡地作用于总供给和总需求,也必然与金融改革深化及利率市场化相联系,有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无论是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改善,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成长,都需要着力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宏观调控起因于投资需求扩张。中国现在投资需求旺盛的体制性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大干快上,政府行为与企业的逐利行为相结合,借助银行贷款进行投资。而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也有扩张信贷的冲动。这种体制性因素并不是轻易可以化解的。另外,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性、市场性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也需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及社会信用体系、经济法律制度的建设,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宏观调空 经济体制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