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强化风险监控才能确保国资持续盈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 16:20 东方早报

  “中航油事件”无疑是12月13日央企负责人会议的焦点话题,虽然今年中央企业整体利润大幅增加,但在推进国资改革过程中,如何建立更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尽可能防范类似高风险事件重演,已成为各方面高度共识。

  今年本是央企整体盈利的难得大丰年。相关统计显示,110月央企利润增长高达532%,全年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均超过6%。但是应该看到,一方面这些利润中的大部分
是由垄断企业、特别是上游产业的一些行政性垄断企业创造的;另一方面,“中航油事件”仍深刻暴露出耀眼成绩下存在的风险监控制度性漏洞。

  作为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当然深知风险监控的极端重要性,更深感加速推进相关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因此针对55亿美元巨亏的切肤之痛,李荣融强调要防范风险管理,必须加强投资管理,完善财务报告系统,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避免盲目进入期货等高危风险投资领域。

  国资委明确提出“当前的重点是加强投资决策的风险分析”,这体现出各方面对国资实现保值增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回顾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如何尽快扭亏是许多央企负责人肩负的最艰巨使命。为实现这一重大转变,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和引入投资等扩张性行动,自然成为这些企业高唱的主旋律。而那些有所盈利的央企,则在急于做大规模、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利益驱使下,忙着猛铺摊子大量投资、收购合并,由此形成一轮以积极财政和直接投资为首要拉动力的扩张热潮。

  但经济世界里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中航油事件”及今年以来接连发生的数起恶性矿难和空难,均以极为严酷的方式提醒我们,盲目扩张投资必然会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对投资风险再不予以充分重视,相关企业的持续盈利也将越来越难以实现。如何在有效规避风险的情况下稳妥实现国资保值增值,不仅事关企业经营者的前途和直接监管者政绩,更是全体国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中航油巨亏等恶性事件,从反面印证了风险监控与持续盈利的辩证关系,值得深思。

  我们认为,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加强风险监控,而是如何确保相关制度能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用。在数十年国资管理实践中,我们其实已经形成了不少成体系的责任分担和相互监控措施。比如按中航油集团的相关规定,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原本无权自行决定进行大额期货交易,更不能未经申报从事超过套期保值量的油料期货投机炒作。然而在其总裁陈久霖的强势把持下,上述明确的风险监控规定实际上形同虚设,中航油不仅狂炒油料期货,甚至在数月连续巨额亏损之后,其母公司竟然仍对具体情况不甚明了,上下失职之严重让人触目惊心。

  曾有人在中航油出事后替陈久霖抱屈,历数他此前为中航油创造的利润和贡献,并反问如果这次中航油违规炒期货赌对方向猛赚了数亿美元,难道也要问责吗?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论调,其实质是只管最终结果而不论经营过程,这种简单的以盈亏论成败的国资管理思路,正是相当多的本可以发挥效用的风险监控措施失灵的深层原因。

  因此,只盯着风险监控制度化建设,很容易就做成对付上级机构和公众的表面文章。建立健全投资风险防范机制、重大投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和子企业财务管理集中制等,都不是什么今天才提出的新思路,不少央企在这方面早已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但由于没有充分落实,这些措施没有阻止大问题不断出现,今后也很难说就不再出现类似严重问题。

  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国资风险管理的日常化和制度化,必须在统一认识、完善相关措施的同时,特别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应当充分考虑,当前国资管理体制和具体措施如何尽可能平滑地与现行相关法律体系对接,从而通过完善法治体系和严格执法,对所有国资经营者形成强大法治威慑力,并确保出现违规和违法行为时,可迅速启用相关问责追究机制予以纠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风险监控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