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 10:34 中华工商时报

  王擎/文

  之所以这些年来有那么多呼吁积极财政政策要淡出的声音,最主要的理由有两个:一是担心积极财政政策大规模发行国债,会使中国财政赤字增加,债务余额增加,第二个担心是,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会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形成对财政支出扩张的日益严重的依赖。

  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稳健提法广受关注,因为这标志着实施已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了取向。有人甚至用“压在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来形容此次的财政政策转型。

  事实上,财政政策转型的呼声一直就有。早在2001年,理论界有过所谓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热烈讨论,但是2002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大决策。时间到了

  2003年底,也是在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前夕,由于2003年前三季度不仅GDP的增长高达8.5%,而且投资增长也高达30.2%。可以说,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积极财政政策言退的呼声再次鹊起。2004年上半年,财政部高官在公开场合称,要实施中性财政政策,为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打下舆论基础,但据说,这种说法很快引起了其他中央部委的不满,于是中性财政政策的提法不久销声匿迹。事情终于在年底有了转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决定,终止已经实施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2005年的财政政策定调为稳健。

  其实,之所以这些年来有那么多呼吁积极财政政策要淡出的声音,最主要的理由有两个:一是担心积极财政政策大规模发行国债,会使中国财政赤字增加,债务余额增加,自从1998年第二季度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我国已经积累了高达2万多亿的国债规模,长期下去,会不会引发由于国债的偿付风险而引发财政的整体风险一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第二个担心是,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会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形成对财政支出扩张的日益严重的依赖。事实上,有学者做过计算显示,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每年都约有1.8个百分点来源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撑。这种依赖性一旦成为固性,那么积极财政政策真的是欲罢不能啦。而任何一项政策实施久了都难免会出现诸多弊端。

  就如上面所担心的,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事实上形成了对财政支出扩张的某种依赖,而当财政支出扩张的力度一旦减弱,中国的经济又要到哪里去找寻能够替代的新的动力源呢?

  我们常比喻说,这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

  先来看出口。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口量和进口量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甚至在今年上半年曾首次出现过短暂的贸易逆差,而据有关专家估计,今年的贸易顺差也只有100亿元左右,到了2005年,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贸易顺差可能会更小。显然,净出口将不会再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再来看投资。在近几年的投资中,由于一直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政府投资一直起着主导作用。据有关媒体报道,2005年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后,发行的国债将会比今年减少300亿元。直接减少的国债投资是300亿元,但由于国债投资都有很强的带动效应,由这减少的300亿元国债连带而减少的其他相关的银行投资、民间投资数量也不可小视。虽然有统计局官员称,民间投资已有启动迹象,但是启动了的民间投资能不能持续下去,民间投资是否是在地方政府的催生下发出的,是不是一种自发的力量,还是一个未知的变数。

  只有真正启动民间投资,让企业自主投资,才可能使得投资依然能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让企业自主投资的方法,用财政部部长金人庆的话说,就是让企业的包包鼓起来。怎么样让企业的包包鼓起来?减轻税赋当然是最有效的方式。推进增值税改革、中外资企业税合并就成了最现实,也是最有可能快速进行的改革。按照这个思路,启动民间投资,除了事实上对企业实行减税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当然有,比如在2005年,着手开始打破一些垄断领域,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到这些领域当中去也不失为方法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政府明年下的功夫最多的将会是在如何刺激消费上。

  其实,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失衡现象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今年以来,有专家测算出我国的消费率已经下滑到了25年来的最低点55.4%。但就如大家所知,只有最终消费才是真正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长久有力的动力源泉。刺激消费应该说一直是我们政府很重视,但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增加收入当然是刺激消费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办法。但是困于中国财政的实力,增加所有人的收入是不现实的,现在要考虑的是把这有限的钱到底给谁才会最有效。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提倡应当把改善消费环境、排除非收入制约、化解购买力存量作为消费政策的新重点。据了解,这位建议已引起了高层的重视。据该观点的提出者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宋则解释,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更广泛地公示制度、听证制度,改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其次,要消除消费者的“消费恐惧症”。市场上的造假行为猖狂,尤其是在食品里掺杂着有害物质,让消费者患上了“消费恐惧症”,乱“市”要用重典。一定要拿出最严厉的手段去惩处那些造假分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财政政策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