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为何失去公信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 11:58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今天关于公车改革的消息特别多,除了北京之外,成都、威海、珠海也都公布了车改方案。这些方案大同小异,无非是给干部按职务发车补,然后把他们原来的“坐骑”卖给他们。我浏览了一下网友的跟帖,发现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凡是干部,基本上都赞成车改;而网友则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显而易见,公车改革已经丧失了几年前刚刚推出时的公信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我看来,这和各地的“公车改革”都是以不损害甚至大大增进“干部”的利益为原则直接相关。对干部来说,公车改革首先意味着看得见、摸得着的货币收入增加了。以北京为例,处级干部每月最高车补1800元,考虑到北京一般老百姓的最低生活保证金才300多元,这样一个补贴数字是惊人的。这样的改革给人的感觉是,干部们又想出了一个给自己加薪的好主意。 “公车改革”之后,缺乏刚性的措施确保不再出现“变相公车”,这是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的又一个原因。许多地方的公车改革,都留了一个尾巴:为主要领导和“紧急公务”的需要,保留几辆公车。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之后,待“改革”的风头稍过,为“需要”而保留的公车数量会逐步增加。除非我们明确规定,每增加一辆公车,都要经过同级人大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同意,否则的话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绝招能够防止公车数量“反弹”。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是当前不少改革措施受到质疑的一个缩影。如何在改革中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重新赢得群众对改革的支持,是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公车改革”丧失公信力带给我们最大的教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