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检测结果语焉不详 服务空间在哪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 08:58 中国经济时报 | |||||||||
马龙生 近日,因对一些产品发生毒副作用的质疑,人们纷纷把期待的目光投入权威检测机构。但是,令人失望的是,权威部门给出的检测结果,往往只是一些难以把握的概念和数据,于法院判案、民众消费几乎起不了什么指导作用。闹的沸沸扬扬的巨能钙事件,百姓翘首以盼的检测结果让人大失所望;杜邦不粘锅案在北京海淀区法院二审,但法院的部分取证,
巨能钙到底有没有“毒”?绝大多数市民并不懂双氧水为何物,只能借助权威机构的帮助。但是,先是上月中旬,巨能钙被农业部的检测机构首次检出超剂量双氧水;但接着卫生部的检测机构在上周说“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就这一句“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难道就是检测报告的主体内容吗?消费者迫切想知道的,是如果每天都服用会不会累积中毒,是使用了双氧水的食品,本来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是不应被测出残留量的,但现在巨能钙测出来了,却又说是在“安全范围内”?这样的检测结果让人怎么相信? 杜邦不粘锅案,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卫生部监督中心标准处工作人员的结论是,不粘锅在正常使用时的温度为250摄氏度,但如果干烧其温度就会超过250摄氏度,这时就会产生一种有害物质。这样的结论,不仅让被告厂家认为“与他们通过卫生部法规司得到的证据相冲突”,而且也让消费者颇为疑虑:家庭用来烙制食品的平底浅型不粘锅,在烙饼时算不算干烧?会不会超过250摄氏度?是否也会释放有害物质? 消费者最大的担心是,类似巨能钙、杜邦不粘锅等事件,如果权威部门给出的仅仅是一个“概念鉴定”,而没有相关的详解,当事各方的“输赢”心理将立刻显现。厂家完全可以理解为自己毫无责任,可以继续开工生产。如果这不幸成为现实,谁也不难想象,这将意味着什么…… 权威部门只从概念的意义上做出鉴定,不从操作角度做出解释,笔者以为可能也有他们的难处。最大的难处,可能在于一些“体验性指标”,无法取到检测的样本要求,只能从现成的理论、概念意义上来检测。而这,正是普通百姓最为担心的地方,也是权威部门最应该提升的服务空间。 在关注度极高的公共事件中,权威部门的鉴定往往决定着事件的性质。在鉴定中,“定性”当然是首先要做的事。但是,在“定性”的基础上,更多地搜集相关信息,从专业的角度对送检产品进行一番“大众解读”,其惠及百姓的认识价值,并不亚于一次权威的“定性”。而这,正是权威检测机构应该提升的服务空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