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景区票价上涨背后的利益之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18:51 中国青年报 | |||||||||
冯雪梅 像是多米诺骨牌,北京推倒了名胜景区门票价格的第一张牌。紧接着,湖南张家界、福建厦门鼓浪屿开始连锁反应,新一轮的名胜调价风潮随之而起。 据悉,票价调整之后,故宫、天坛等景区的门票平均涨了近1倍。尽管张家界市物价局
调价的理由,张家界和故宫等6大景区惊人地相似:景区票价与其文化价值不匹配,提高票价,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有意思的是,北京提高“世遗”票价时,特意与其他景区相比,认为现行票价“普遍低于国内其他地方的世界文化遗产参观点价格”。不知这是不是张家界紧随其后调整票价的“未说出口”理由,但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显现。 尽管景区的管理方都摆出充足的理由,也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但是各地的调价之风,无一例外地遭遇了社会舆论的反对。不同的利益诉求,决定了公众难以和管理者达成一致意见。 对公众而言,不管是故宫、天坛,还是鼓浪屿、张家界,都是公共财产,他们有权“享有”。高票价实际是一道门槛,剥夺了一部分人对文化遗产的享有权。对于管理者和地方政府而言,文化遗产或者名胜景区,是“地方财产”,他们更看中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 以北京故宫为例,黄金周期间,日接待量达12.5万人。以调价前的每张门票60元计算,一个黄金周的票价收入就超过5000万元。山西平遥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18万元猛增到500万元———各地名胜景区所蕴含的财富潜能,无疑具有强大的诱惑力。 调价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且不说如此堂皇的理由有些站不住脚,也不以国外景区的低票价作反证,仅就“保护”而言,有几个地方因为不堪承受其重而拒绝成为名胜古迹?相比之下,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经济回报更为诱人。这恐怕是各处风景名胜比赛般涨价的真正原因。 公众看中的是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共享价值和文化内涵;管理者看中的是经济效益、票房收入,所以有的文化遗产就被迫成为“摇钱树”。不同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两者的冲突。 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之中,双方的势力并不均等。按理,景区的管理者只是受委托对“文化遗产”进行管理经营,其工作的好坏,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但是现在,“文化遗产”的经营、管理状况,公众并不知情。你说维护需要大笔经费?现有的收支状况如何?修缮资金的缺口多少?公众无权知晓。这就像是主人将家产委托给了管家,却无权查账,等于实际上丧失了“财产”的所有权。 此为一家之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