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调控效果有待观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13:18 第一财经日报 | |||||||||
据“彭博”网站最新报道,中国工业生产11月份的增长与10月份相当,可能达到15.7%,政府利用高利率冷却经济的做法受到进一步压力。 北京的一位经济学家对本报记者称,对于这个数据,他早有预料,但他并不赞同政府是在“利用高利率冷却经济”,他认为,升息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非常微小。
这位经济学家说,从10月29日升息到现在,短短40天内,利率基本没有,也不会对宏观经济起到调控作用。同时他对未来利率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也不乐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军对记者称,这是一次迟来的利率调整。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总量已经被控制住的情况下,利率对宏观经济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也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 此次利率调控源自10月28日央行发布。消息称,从翌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当时,曾有国内报纸持乐观态度称,中国9年以来首次加息,目的是为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储蓄、平抑消费物价指数和房价。 事实上,即使在当时,这些目的已全部由政府宏观调控完成。 行政调控可能未必是当时的最佳选择。在张军看来,今年初,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客观上已有升息要求,如当时升息,可以发挥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调控作用。但政府最终选择了宏观调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之所以政府没有选择利率调控,是因为利率并不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政府主要靠土地和信贷这两个环节进行调控,调整企业投资预期,调整市场价格。他称,这段时间以来,由于宏观调控各个方面政策手段措施到位,宏观经济正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张军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是因为利率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利率的调整牵涉到很多部门的利益,央行定然会受到来自国资委、发改委、银监会等多家部门的压力。面对过热的投资市场和宏观环境,政府还是采取了行政调控的方式。他称,这种政府调控对经济的前景和健康有负面影响,最终会伤害到供给。 张军告诉记者,虽然政府称对过热行业的企业“有保有压”,但政府得到的信息很难准确地反映出实际情况,甚至有可能得到假信息。根据今年夏天他们作的调查,在同等条件下,民营企业根本无法和有政府背景企业竞争。 夏斌则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保持经济稳定、物价稳定、控制投资过热等方面,基本达到了目的。而此次利率调整,央行主要是为了摆脱利率为负的情况,因为价格信号的长期扭曲是不正常的,不利于宏观调控。从这个方面讲,此次调整利率的目的已经达到。 张军认为,这次利率调整和以前不同,开始考虑市场化的问题,对贷款利率上限不加控制,就是走向市场化的一种过渡。 同时,他也认为,由于央行对宏观经济的基本判断没有形成,无法独立作出判断,而是服从于某些利益部门。这种“朝后看”的货币政策无法预防经济过热,也会打乱市场对经济的预期。事实上,此次利率调整产生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