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国企产权改革路径选择 > 正文
 

国企产权改革:理论与实践碰撞不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07:42 中华工商时报

  刘黄/文

  编者按即将过去的2004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不但在实践上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理论上对诸多热门话题,专家们也是争论不休,各执一词。为此本版特开辟“年终回眸”专栏,陆续刊出一组文章,与广大读者朋友一起回首往事展望未来。

  一方面需要积极解决M BO(管理层收购)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绝不能把国企改革中应该依靠健全法治、制度制约、制衡权力腐败与国企改革的重大方向纠缠在一起。国企改革不能因噎废食。

  11月30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京表示,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扭转。但他同样坦言,现在国企改革的问题仍然集中于M BO(管理层收购),由于自买自卖等原因造成了千方百计压低价格产生的资产流失。

  而在此前,也已经有产权交易部门的官员明确在公开场合表示:我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性保障已经建立。该官员说,如果说在国有资产调整扭转过程中,确实出现过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话,那么随着2003年12月31日,作为国资委3号令的《国资委财政部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对于纠正这种现象已经有了制度的安排。2004年,国资委又连续颁布了包括如何进行监督、如何信息通报等等在内的8个为3号令配套的文件。同时由于各地建立了产权交易所,使产权交易公开透明。他表示,一系列的动作表明,我国已经设计建立国有资产正常流转而不流失的一整套制度。

  这也许可以说是对经济学界今年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官方回应。

  事实上,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无论对于政界、学界还是社会大众,都是已经被正视的现象,理论界对此亦早有共识。近年以来,随着大型国有企业改制的逐步展开,改制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浮出水面,受到了国人的普遍关注———企业成千上亿的资产一夜之间成为某些高层管理者的囊中之物。较早时候,就有媒体人士对某些大型国企国有资产被内部人收购后,改名换姓划归个人股东名下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和忧虑,此后紧接着,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依据个人对某些企业的上市数据研究得出结论:在国企改制过程中,有大批国有资产流入企业经营者私囊,郎并对此进行了大力抨击。一段时间里,郎的观点引起强大的社会反响,在北大,中午就餐时间,饭厅里的电视由于播放郎咸平的现场采访节目而被学子们挤得水泄不通,不亚于观看奥运的盛况。

  应该说,郎的抨击之所以很有群众基础,首先和中国国企改革的实际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年前,在改革之初实行双轨制时,记得曾经有过经济学家预言,今后中国的每次转轨都会造就一批批的暴富人物。由此看来,目前并不完善的M BO(管理层收购)操作,的确有可能成为改革中最后的、为数不多的大餐;第二,公众的关注心理中,还掺杂了对以权谋私、权力致富的不满、对制度漏洞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平的担忧。

  一段时间以来,作为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学界对M BO(管理层收购)问题倾注了相当多的关注和研究,也有过深入系统地论述。有一些学者持的看法显得比较公允。他们认为:M BO(管理层收购)是一个产权明晰的过程,也是一个确定利益分配格局的过程。但由于多年来国有产权的主体不清晰以及虚置的产权代表实际上的弱势地位,国有产权在收购交易中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地位,多是被动接受管理层的收购要约,交易也基本上属于一对一的交易,不能形成充分的价格竞争,难以真实反映国有产权的价值,实际上有些M BO(管理层收购)正是利用交易一对一的特点,将本来高于每股净资产的国有产权价格压低到每股净资产值甚至低于净增产值。同样,因为国有产权主体的虚置和治理水平的低下,内部人控制是我国多数国有企业产权的实际现状:企业的实际控制者不仅对国有产权的代表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还可以利用掌握企业充分信息的优势左右国有产权的出售、价格,甚至自买自卖。M BO(管理层收购)成为侵占产权不清的国有资产的方便之门。

  由此可见,中国M BO(管理层收购)的舞台背景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对明晰产权提出需求,但同时由于国有产权的先天不足,缺乏产权界定制度、缺乏科学的定价体系和操作细则以及产权代表者的身份的抽象性,使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实施面临两难。正像学者指出的,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深化使其成为中国改革大潮中带有必然性的趋势;另一方面,M BO(管理层收购)有可能成为合理、合法大量转移国有资产的通道,换句话说,其中的确存在着国有资产被大量转移的可能。

  准确地说,管理层收购在中国遭遇到两种相反的理论评价并不足为奇,有争论也并不足为奇。如果说,郎咸平只是其中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的话,那么另一种观点可以称为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更多学者包括一些大牌学者则认为,国企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产权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产权凝聚起了所有的要素资源,因此产权改革远比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要基础和重要得多。产权改革深入到现在的M BO(管理层收购),是在多年改革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转轨时期社会现实的历史性选择。

  开始阶段,理论界有不少人对郎的看法很不以为然。认为郎并不了解中国的企业现状,甚至理论上也完全不通,把已有的股份制企业也作为结论的数据基础。然而,今年下半年,郎咸平的观点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更是惊动学界;这次争论之所以有了超出学术论争的反响,事实上是因为一种更值得思索的原因:理论界历来潜藏的两种经济思路的碰撞,借此渐露端倪。

  其起因是,这次讨论进行过程中,以及后来许多学者对郎咸平的观点反应激烈,是由于一个比较应该记录的插曲的出现:有一些学者以“非主流经济学家”的名义提出经济学界若干教授的“学术声明”,除支持郎咸平的观点之外,还把问题提到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高度。声明认为,这反应了我们改革中间的两条道路,一条是“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有一条是“新自由主义道路”,声明并提出,“新自由主义”误导了我们20年的改革,并且控制了现在的舆论。记者极其关注的正是这一点:新的情况出现,使讨论的焦点转变,或者说,问题讨论到深层,已经不再局限于是否有国有资产流失,甚至已经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牵涉到国有资产改革中的问题是否可以否定或者阻挡国企改革的大方向?几十年来,中国所走道路究竟是否应该反思?一石激起千层浪,经济之争引发改革道路之争,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动向性问题。

  争论中,虽然这种意见的确不是“主流”意见,虽然这个“学术声明”几乎未产生影响,但所称之为“主流派”的经济学家们的反映仍然极其敏锐和敏感:针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理论界基本认识一致:由于国资委加强了指导,在2003年下发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M BO(管理层收购)中的问题正被逐步加以解决。但不可否认,国有资产流失仍是伴随着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或者是国有企业改革而来的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一方面需要积极解决M BO(管理层收购)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绝不能把国企改革中应该依靠健全法治、制度制约、制衡权力腐败与国企改革的重大方向纠缠在一起。国企改革不能因噎废食。

  经济学界的警惕和警觉更表现在对于改革道路的价值判断更为坚定明确。也就是说,强力的声音仍是:国企改革不可逆转,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不可逆转。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国企产权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