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证明世界遗产保护资金存在巨大缺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 09:10 新京报 | |||||||||
除了“高价门票体现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外,申请门票涨价的北京6家世遗单位还给出了另外一个理由:涨价可以“弥补保护资金缺口”。 他们说,这6处世界文化遗产都面临着长年积累下来的损坏严重、缺乏修缮的困境,抢救性修复工作任务繁重,资金缺口巨大。据有关部门测算,为落实“人文奥运”
规划,到2008年,这6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维修等费用将超过30亿元。这些资金,单靠财政投入确有困难。 对世界文化遗产,首先是要保护,这勿需争议。所以,弥补资金的缺口是必须的。问题的关键是,谁来证明申请单位提出的资金缺口是一个真实的数字。目前这一资金缺口,并没有审计等权威部门的详细报告作为依据,专门为此次听证会成立的“价格专家论证委员会”,也并没有公开调价方案“符合专家组提出的价格层次”的充分依据。 《人民日报》昨天登载的其中一条读者手机短信写道:“故宫高峰时日接待流量是1.25万人,这个数乘以门票价60元,我算不出来一天收入是多少?如果看看这些景点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福利,就知道那些门票的钱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总叫着没钱保护文物?” 这位读者的观点尽管有些偏激,但这也代表了一种民意:希望能够公开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收支情况,国家拨款多少,门票收入多少,其中有多少投入了遗产保护,遗产保护实际需要多少钱,还有多大的缺口,等等。 没有详细的财务收支报告,单凭申请单位自己的结论,并把它作为门票涨价的理由,是缺乏说服力的。 其实,回顾近几年来的涨价听证会,无论是电力、自来水、天然气,还是铁路、公路,许多申请涨价的部门都拿出了“成本太大难以维持”的理由,可是,很少有单位能够拿出让公众信服的收支明细表。对世界遗产保护来说,收支不能公开,公众难免会怀疑:一是保护资金的缺口有没有申请单位说的那么大?二是所有的门票收入有没有都用到了文物保护上去? 消除公众的怀疑,惟一的途径就是公开透明。根据《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规定,申请调价的企业要将“近三年经营状况、职工人数、成本变化、财务决算报表、人均产值、人均收入水平及上述指标与本地区同行业和其他地区同行业的比较” 等材料递交价格主管部门,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为申请人提交的有关财务状况的说明材料需要评审的,可以指定评审机构对申请人的财务状况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报告;作为一个法定程序,评审机构要在听证会上说明评审依据及意见。 倘若说一个垄断性的国有企业申请价格听证还需要公开如此详细的材料的话,世界文化遗产单位作为国家财政支持的文化单位,自己不能创造利润,因而更具有公益性,它的收支情况更应该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 北京世遗门票价格的听证,公众显然没有见到类似的公开材料。那么,保护资金的缺口多少就很难让公众信服;即使门票收入可以有限度地补充世遗保护的缺口(仅仅是补充,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世遗保护资金的缺口应由政府财政填补),那么在收支不透明的情况下,涨价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脚呢? □本报评论员艾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