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 15:47 《中国经济周刊》 | |||||||||
★文/刘宇赤 关于“外资替代效应” 程晓农先生认定,“大规模引进外资并未有效改善本国正规制造业的素质,实际上只是出现了外资替代本国正规制造业的结果。”那么,在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二十多年里
不可否认,在对外开放的初始时期,由于长期茧缚于国际市场之外,由于资本原始积累缺乏,在引进外资上有饥不择食的盲目性、短期性、重复性和低水平现象,但应该说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过程。同时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缓引进外资的速度,肯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但在国际间既相互竞争、又互赢互利的格局中,有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外资也决不会轻易放弃资本输出的机会。当然,这丝毫不是说引进外资有百利而无一弊,也不是说引进外资的规模越大越好、“门槛”越低越好,适度的“设防线”必不可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同样也是一柄“双刃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无论是世贸谈判、还是外资准入,中央政府都是十分注意这个原则的;在引进外资起步较早、数量较多的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的理性程度也正在逐步加深。随着党的执政能力、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在经济发展实践中的不断提高,“本国制造业素质和规模随着引进外资以及与外资合作而迅速扩大,最终出现外资工业与本国制造业相互扶持共同繁荣的局面”一定会“来”,而不是程晓农先生所预言的“去”。 关于“配角替代效应” 程晓农先生认为,我国工业增长出现了“正规制造业被技术简单、规模很小的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所替代的‘弱质替代强质’现象”,“原本应该是‘主角’的正规制造业变成了工业增长的‘配角’”,而“弱质辅助型生产‘喧宾夺主’”。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国经济结构需要重组新建,这里就牵涉两个“不可能绕过”的具体问题:一是投资从哪里来,二是发展从何处起。投资全靠引进外资既不现实,也会真正导致程晓农先生所担心的“对外资的依赖”,所以,还得有原始资本的自我积累。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段中,“非正规工业”的比重较大、增速较快并不是什么“反常现象”。就制造业自身的发展而言,也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考察一下我国制造企业的个案历史,不少都是从过去的“五小”工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国外大多成功的制造企业,也不乏相似的“光荣历程”。从小起步,从“非正规”走向“正规”,应该说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高新技术的发展,固然为我们“后发工业化国家”创造了“后发优势”,可以使工业发展从小到大的过程大为缩短,甚至在某些行业、某些项目研发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就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或整个制造业领域来说,诚如程晓农先生所言,“高科技产业的出现,实际上也无法替代工业化的功能”。因此,像程晓农先生那样,“严格区分”“正规工业”与“非正规工业”,把所谓的“非正规工业”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在认识上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在实际工作中则是行不通的。 如果一定要用中国经济增长“瓶颈”这个比喻,与其说它在于“两个替代效应”,不如说它在于项目缺乏。在工业化进程中,自我积累也好,引进外资也好,制造业发展也好,其他领域发展也好,一个产业的自身发展和整个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以项目为载体。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长远的预见和世界的眼光选择项目,如何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培植项目,则是一个有待从根本上突破的大课题。 (作者系湖南省岳阳市委副秘书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