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假记者的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 11:13 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洪波

  最近,《瞭望东方周刊》以10个页码的规模做了一期“假记者公害”的专题报道。报道揭示现在的假记者与前些年相比呈现不同的特点,他们所服务的媒体,多冠名“中国”,如《中国警视专刊》、《中国法制新闻》、《中国经济论坛》等,总部大多设在北京,有些注册地点在香港,这些刊物通过在各地大办记者站牟利,而地方记者站则多以“曝光”威
胁一些企业及官员。

  我不知道假记者现象在多大程度上是国际性的通病,在多大程度上是中国特有的病症。以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了解到的情况是揭露国外新闻自由之虚伪性的材料极多,披露其媒体制作假新闻丑闻的时候也不少,但还很少有揭露以记者之名去招摇撞骗的。为什么单单在我们这里,有那么多的假记者,而且一个个都还混得油光水滑呢?这个问题也许值得研究。

  众所周知,在中国,媒体的设立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审批事项,刊号成为一种资源。国际标准刊号,其实不过是一套编码系统,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它都不是稀缺的东西,但在我们这里是稀缺资源。这种稀缺性使得记者成为一个特殊的职业,记者意味着一种身份,这种身份被认为高出普通人,不仅受到特别的尊重,而且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假记者成群结队地出现,实在并不奇怪。

  假记者招摇撞骗是否易于辨认呢?如果假记者与真记者完全是一路做派,自然辨别起来不难。但假记者与真记者在行为上往往是不便区分的。一个自称记者的人歪门邪道,可能引发真假问题,但不幸的是,即使这样,人们也很难判断他是不是假记者,因为假记者做的,真记者也未必不做,只是事情败露后才会有“招摇撞骗”和“违反规定”的不同定性。山西一个贫困县的宣传部长说,“我们每年应付记者的费用能买两辆桑塔纳轿车”,这笔费用恐怕不光是招待了假记者,记者出行到处受接待,收好处,实在太平常了。

  10多年前我在《解放日报》写过一篇文章《由假看真》,冒充哪一种职业的人特别多,必定是因为这一职业适合骗子去为非作歹,骗子可以说是非常灵敏的观察家、最善于学习的实践家。如果真正的官员是威风凛凛,那么假冒的官员也会“手把文书口称敕”满世界乱窜。假记者以“曝光”到处要挟别人,只是因为真记者中也大有拿“曝光”搞钱的。

  问题是“曝光”怎么会成为一种要挟手段。曝光,不过是将报道对象的某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事情公之于众而已。对一个健全社会的媒体而言,把事情的真相告知公众,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需要专门发明“曝光”这样一个词汇来指哪一类报道。在那样的媒体中,见到与公众利益有关的事情,媒体加以报道都是天经地义的,被报道者是否乐意并不重要,而媒体如果有意不报,或者被报道者行贿收买记者,都将会成为丑闻。在那样的情况下,“曝光”不会成为一种威胁手段,真记者不敢这样去做,假记者也不可能以此牟利,以拿换取不被曝光的市场将会失去。

  现在,记者不分真假,都可能干拿“曝光”勒索钱财的事情,说明的问题正在于“曝光”已经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市场,新闻的买卖变成了常规之内的一种现象。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曝光”已经不是媒体的天然责任,而是一件被人为控制的事情,想曝光就曝光,不想曝光就不曝光,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曝光的“有序化”,而正好使曝光变得混乱,而且隐瞒真相成为一种无人以为耻的事,钱能通神或者权能通神成了媒体操作中常见的法则。正如禁酒令可能正好取消合法经营而成全私酒贩子卖高价一样,“曝光”报道的人为操控使得真真假假的记者可牟取利益,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因为记者的职业荣誉与尊严很不容易得到见证,也使得记者的职业精神与职业操守大受伤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