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改制所付出的成本不能由无辜生命来承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 07:35 中国经济时报 | |||||||||
凡改制得付出成本——“磨合”就是一种成本。但不能不指出的是,不能因为主观原因而增加“磨合”的成本。尤其不能以可能是“带血的效益”来抵冲“磨合”的成本! 鲁宁 整个11月份,民航的问题不只是包头机毁人亡的特大恶性事故,据新华社披露,本月
如果把时间再前推,自大连空难发生后的29个月间,民航虽创下不坠飞机29个月的“辉煌”,但其间被媒体公开揭露的各种事故征候和安全隐患仍然接二连三。从某种程度言,29个月的“辉煌”是在民航管理部门“担惊受怕”中“勉强”实现的。 在这29个月间,各大航空公司还创造了生产经营的历史性“辉煌”。我在《该谨慎和不该“谨慎”的》(11月23日东方早报A2版)评论文章中写道:“近两年间,中国民航的客货运输出奇的好,仅今年前三个季度,客运量增50.2%,货运量增30.8%,以至于民航总局不得不向各航空公司发出“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能盲目增加航班”的警告。然而,事实是,伴随经营绩效改善的,却是一次次事故征候和安全隐患,以至于有民航专家呼请社会各界注意,航空运输已走到了安全周期的又一个节点。 民航今年7月完成改制后(在我们看来只迈出了改制的第一步),各大航空公司的资产划归国资委管理,机场、安检、公安划地方政府,民航管理部门只承担行业管理和安全监督职责。照理说,政企分开、经营与管理分家正是第一步改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问题是,改制又生出新的突出矛盾,即事故征候与安全隐患接二连三。 有专家对媒体直言,“包头空难暴露民航改制磨合期漏洞。”依我们所见,磨合期有“漏洞”不假,但导致一系列事故征候与安全隐患出现的原因远不尽然。 由于不再是自己的“儿子”,面对各大航空公司片面追逐利润的“市场冲动”,民航管理部门抱怨“我们也是干着急”——如今说话不管用了。而各大航空公司的“人、财、物”划归国资委后,当然希望对新的“顶头上司”有所自我表现,何况市场需求如此之大,自然要抓住机遇全力拼抢市场哩。于是监管方强调航空公司不听话而“疏”于监管,各航空公司则强调“满足市场需求第一”各吹各的号——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改制磨合期的“漏洞”不可否认,但监管方是否尽心尽职也值得思量。从道理上说,民航放弃了“运动员”角色和背后的“利益拖累”后,只须主要承担行业监管之职,从精力上该比“运动员”与“裁判”一肩挑时要富余得多,仅此一条,磨合期“漏洞”对航空安全的负面影响就不能被人为高估。监管方当首先检讨自身的监管职责是否真正到位。 国资委虽说不是航空安全的行政监管者,但同样对航空公司的安全生产负有直接领导责任。摔了飞机,不光是人命关天的事,也包括国有资产严重损失的事。由于国资委管着各航空公司班子的帽子,国资委理当对无视航空安全的人和事做出“必要干预”。 凡改制得付出成本——“磨合”就是一种成本。但不能不指出的是,不能因为主观原因而增加“磨合”的成本。尤其不能以可能是“带血的效益”来抵冲“磨合”的成本! 包头空难成因尚未得出结论,窃以为,不管是客观原因为主还是主观原因,都须对监管者和航空公司的管理层施行“问责”。对11月份连续发生和事故征候和安全隐患,则同样须如此做。在体制、规章、法规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善的现状下,“问责”于航空安全,实属相对有效的办法之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