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实际忽视公平 主流经济学如何失去了大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8日 11:06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傅勇编辑:韩晓静 在郎咸平引发了一场空前广泛的讨论中,中国“主流经济学”一词赫然出现,而主流经济学“走强”的背后也深含被动的尴尬。在多学科、各阶层广泛参与的交锋中,主流经济学(家)不仅受到挺郎的左派经济学家的猛烈攻击,其观点建议同时激起大众情绪,成为众矢之的。这样,主流经济学倒颇显“另类”。网上的民意显示,支持主流经济学家观点的网民
主流经济学为什么会远离大众?精英团体为何背离大众情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是,就主流经济学而言,其本身就是假定现实中的人是经济人,他们在现实的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或利润,而现实改革路径的选择正是这些相关经济人博弈的结果。那么,为什么这些结果却不能为大多数当事人接受呢?这些问题确实令人费解,笔者的如下思考或许能给人们提供一些想像空间。 主流经济学家首先忽视了与大众沟通的方式,不应盲目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知道,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引以为豪的是有像萨缪尔森、弗里德曼这样能同一般民众交流的大家。而从这次民众对主流经济学的态度看来,中国的主流经济学要深入人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老百姓听到诸如“腐败能够增进效率”、“看到城市交通拥挤时,我就感到欣慰了”之类的言语,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和理解的,因为这距离实际确实太远了。 其次,主流经济学忽视了公平。当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风趣地说:经济学节约了爱时,我想她指向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被认为是一门实证的科学,但隐含的价值判断标准是清晰的,即以效率为最高、甚至是惟一的标准。而在社会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自由竞争是达到最高效率的保障,因此,主流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崇尚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样,对效率的无限推崇使得主流经济学在相当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忽视了公平。在大众看来,主流经济学属于一种嫌贫爱富的逻辑,似乎总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立场上的。 再次,主流经济学失去大众的另一原因源于经济学研究的层次更加现实性。在这次讨论中,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领域的学者更多地走向了主流经济学的对立面,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由各个学科研究的层次不同造成的。经济学是更加务实的学科,更多地着眼于当前条件下的现实问题,反对做远离现实的批判。不论什么学,只要脱离实际,脱离劳动群众,现实就会提出各种批评。主流经济学家要问的是,在现阶段只能达到次优状态,理想状态只能渐进地实现。 最后,主流经济学引起不满有其客观的一面。中国改革前20年基本上可以用增量改革来描述,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体制内的人不受损,而体制外的人福利增加,从而改革没有失利者,即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此时,改革较为顺利,反对主流经济学也缺乏现实的理由和群众基础,理论得以大量传播深入。而进入90年代后期,改革深化到了存量调整,这样出现了受损者,在没有得到很好补偿的情况下,必然出现反对主流经济学的声音。 总之,主流经济学失去大众的尴尬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注意到这些原因对于争论各方和一般大众都是有所裨益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