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王小石背后的发行潜规则 > 正文
 

如何确立监管者公信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7日 16:54 经济观察报

  易宪容

  作者: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邮箱:yixrong@vip.sina.com

  最近的“王小石事件”已经把国内证券市场炒得沸沸扬扬。这不仅使证券监管面临着公信力的危机,也引发了国内股市如何发展的大讨论。尽管有国内证券管理层反复解释目前“王小石事件”的环境与背景早已不存在了,诸如此类的事件今后也不会发生,但实际上,其问题的严重性并不在于该事件发生的条件与背景,不在于该事件性质如何,而在于国内证券监管的公信力何在。如果市场对国内证券监管的公信力严重质疑,那么国内证券市场今后无论推出什么政策与建议,无论推行什么法律与法规,投资者都无法信任之。如果市场的投资者对市场中最后一道利益的保护屏障失去信心,那么我们的市场发展与繁荣就会令人质疑。

  近几年来,国内股市为什么繁荣不起来?为什么经济持续增长而股市如此低迷?仅是力推大量的资金入市、仅是出台大量新保护投资者的规则与条例就能够解决问题吗?其实并非如此。可以说,“国九条”不能不说是国内股市发展的长期规划与原则,相关部门对“国九条”的落实也不能不说是十分努力与具体,但结果如何,市场没有反映。就如有媒体所指出的那样,目前国内股市得了“利好麻痹症”。何也?股市的中小投资者对市场没有信心。而“王小石事件”更是给市场投资者的信心雪上加霜。

  国内股市的投资者为什么对市场会如此没有信心?一般来说,投资者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是为利而来,都是预期到进入这个市场有利可图,如果他们在没有进入之前就知道这个市场是无利可图,甚至于亏损及个人的财富会被他人掠夺,那么这些投资者肯定不会进入该市场。目前国内的股市,尽管发展了十几年,但是市场上的多数投资者只是亏损、只是个人财富被他人掠夺与剥削,而根本就无利可图。

  根据蒲少平的研究表明,14年来,上海与深圳上市公司创造利润仅6965亿元,却从社会公众股东手里融资9675亿元。这个数字的比照结果是,大股东净资产的增值多靠新股发行及再融资获得,也即溢价过程中流通股东的贡献。或者说,对社会公众高溢价发行新股和配股直接的结果是,发起股东大获暴利,社会公众利益大受损失。而一级市场过高的发行价格难免令上市公司产生“做”的冲动,虚假信息引发的各种过度投机和违规行为,更导致市场整体失信。

  也就是说,国内证券市场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即通过自由方式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大多只亏不赢,如中小投资者;而凡是通过政府批准进入市场的参与者只赢不亏,如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及证券中介机构等。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市场规则有严重的利益导向,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制度规则。而这些制度规则的不公平性最集中地表现在上市公司的股价高溢价上。也就是说,我们的上市公司,无论是优质的公司还是作假造假的公司,都是以名不符实的价格向投资者销售。

  而这些不公平的规则又是谁在制定与执行的呢?难道我们的监管机构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没有看到这些利益关系所在吗?如果监管部门已经知晓了这种利益所在,为什么不修改这些规则、改进相应的制度安排,让我们的市场更具有公平性呢?事实上,在我们市场发展的十几年里,国内股市一个又一个大案不断地被揭露出来,远的不说,刚发生不久的江苏琼花事件,本来是一个十分明确、事实十分简单也十分恶劣的事件,但为什么会不了了之呢?是监管部门没有权力,是事件十分复杂,还是有其他困难的事情?这些都不是,而是我们的监管部门不能够公正地出来处理该事件。如果过去这样,现在如此,今后类似事件发生,市场的投资者会对监管部门的监管有多少信心呢?

  所以,在“王小石事件”披露之前,对国内股市问题的讨论,尽管引起国人广泛的关注,各种议论也很多,但是,人们往往只会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强制分红、如何解决股权分置、如何推出类别股东表决机构、如何组织场外资金入市、如何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等问题上,但就是不把问题之焦点放在上市公司股价的形成机制与股价的价格水平上来分析。如果证券市场有一套有效的市场价格机制,那么股市交易岂能不活跃起来?特别是在国内投资渠道十分缺乏的情况下,民众岂能不进入股市投资?我们的监管部门看到了问题之所在,但还应从这个要害入手来改革国内股市,由此,如何来建立监管部门的公信力?

  从“王小石事件”来看,国内的证券监管部门不仅具有无所不在的、无时不有的、没有约束与监管的权力,而且存在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输送生物链”。在这条“生物链”上最大赢家是终端获得暴利的上市公司,而最大的输家是社会公众股东。由于以往的股市改革不能够从“利益输送生物链”的源头入手,从而使得越是改革越陷入制度依赖的困境,监管部门的公信力也难以建立起来。

  因此,监管部门公信力的确立,首先应该对该事件进行彻底清查,然后制定相关制度来弥补其缺陷。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从输送利益终端开始,不要让公司新上市、再融资成为一本万利或一夜暴利的买卖。没有暴利的获得,这条利益输送链也就自然断裂。为了做到这一点,对于信息相当不对称的金融市场,监管部门既要大力放开公司的步伐,让公司上市的规模、范围与数量由市场来选择,而不是由监管部门来制定;同时必须强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客观公正、透明与正确,对于那些敢于以身试法者严惩不怠。还有,应该完善对监管部门的外部与内部监管机制、政务公开,让监管者的所有行为都在阳光之下,只有这样,监管部门的公信力才能确立起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