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第一生产力充分释放能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 14:1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本报评论员郭振纲 应该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基础性条件———如并不缺乏独特的技术优势,拥有庞大的智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足够的认识等等———现在的关键是,怎样调整我们的一些政策和策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全面启动和释放“第一生产力”
据新华社11月23日“新华视点”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已有20多年了,而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近10年。然而,在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上,这样一个老话题仍然成为热话题。与会专家纷纷指出,直到今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仍未成为现实,加快科技发展十分紧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这一耳熟能详的著名论断,多年来指导着我们的经济发展,并为此提供了强劲动力。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某些地方和部门,这一指导方针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科技还没有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腾飞的支撑力量。更令人担忧的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因素已经显现,特别是企业科技竞争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应当说,基于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多年来,各地均出台了相应的推动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许多地方鼓励企业立足自主科研,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一些领域还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前不久,一些媒体曾报道说,我国一些企业的新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多数处于“空壳运行”,成了招牌。与此同时,中国产业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却越来越高,甚至有专家警告说,一个吞噬我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技术黑洞”正在形成,如果不保持警惕,不是没有屈居产业下游而难以翻身的危险。 事实上,这样的警告并非多余。我们确实经常听到一些企业动辄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挂在嘴边,但是实践中却似乎是另外一个样子。引进、引进、再引进……似乎成为诠释“第一生产力”的绝好例子。“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虽在短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重生产线和先进设备的投入,轻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片面理解科技,忽视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第一生产力”遭遇到了应用尴尬。 “第一生产力”遭遇的尴尬,除了产业界的“短期发展”取向外,也有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更有科技界内部存在的问题。众多科技型企业都曾遭遇过诸如资金瓶颈,研发环境不健全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这直接导致科技水平的提升及其应用过于迟缓。因为投入大,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缺乏制度和中间层次的接力。而科技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综合优势发挥的机制有待建立,战略科学家和领衔科学家的数量明显偏少、质量有待提高,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科技界内部的问题,也同样是需要加以重视的因素。 别让“第一生产力”遭遇尴尬,实际上是如何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和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问题。应该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基础性条件———如并不缺乏独特的技术优势,拥有庞大的智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足够的认识等等———现在的关键是,怎样调整我们的一些政策和策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全面启动和释放“第一生产力”。无疑,这是一个值得方方面面重视的大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