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茶馆爆炸的硝烟背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 13:31 南方周末 | ||||||||
□秋 风 生命中竟有如此残酷的偶然性。11月18日15时50分,犯罪嫌疑人袁代中在重庆铜梁县巴川镇洗马村4社一茶馆制造特大爆炸事件,15位无辜者丧生。警方后来发现,袁代中在实施爆炸前,已将与其产生纠纷的妻子谭某杀死在家中,自己也在爆炸中死亡。据查,袁某制造爆炸,纯粹因为婚姻、家庭纠葛,导致心理失衡、行为失控,而让无辜者作了自己的泄愤
近来,类似的恶性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比如曾经引起轰动的马加爵连环杀人案。最令人震骇者,当属接连发生的幼儿园血案,以至于有的幼儿园不得不加强防范,如临大敌。用心理学家的话说,这样的行为是反社会的,显示了作案人对社会有一种极端仇视心理,以无辜者的死亡,来满足自己邪恶的心理需求,或发泄自己暴戾的怨恨情绪。 一个人形成这种扭曲的心理,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但采取如此暴力的手段,无论如何是不可原谅的。至于像马加爵那样,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某种不幸,而将一点点琐碎的纠纷无限放大而疯狂地杀害自己的同学,或者更加等而下之,像袁代中这样漫无目的地攻击无辜者的行为,当然更为邪恶。 而像马加爵、袁代中这样完全反社会、但又是随机发生的反社会行为,社会和政府是无从防备的。即使政府发现某人的精神已显示出某种暴力倾向,甚至从心理学已可作出诊断,但政府仍无权将他强制送进治疗场所。为了个人的自由,社会有时不能不付出某种代价。从这一角度看,政府理应对遇难者的家人以充分而及时的补偿,尽管这样的补偿不足于令死者复生,令生者回复生活的平静。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有的人竟然总对这些精神扭曲的杀人犯抱有某种同情,并将其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归咎于社会。人们当然可以从心理学角度、从犯罪分子个人成长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中,对行为作出某种解释,或许这些案例真的是心理学和社会学课堂上的上好素材。 但是,任何解释都不可能赋予其行为以正当性,不足以减轻一个具有正常理智与情感的人对其行为的极度反感。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的法律都会对其给予最严厉的惩罚。因此,试图追究这类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可能是不恰当的。任何社会都有小偷、强盗、杀人犯。他们或者旁人可以怪罪他的家庭,可以怪罪由无数人组成的抽象的社会,但是,归根到底,他们必须对自己违反正义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 当然,这样的事件如果频繁发生,则我们可能不能不有所警惕和反思。此类事件有可能以一种极端扭曲的方式、非常间接地折射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的精神状态。这样的反思,不是为心理极端扭曲的杀人犯开脱,恰恰相反,为的是摆脱对这极端少数的过分注意,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占着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的心灵。毕竟,与我们日常打交道的,正是这些普通人。 这20多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转型过程,在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们的地位、利益、观念都经历了相当剧烈的调整。尤其是这种调整,是在信仰、道德及固有的社会关系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伴随而来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被欲望释放出来的个人,一些人失去了自己内心的约束,追求个人利益,可以无所顾忌。精神失范相伴而生的是行为失范。一些富豪们为买一醉可以夜掷万金,而没想过在慈善公益事业上拔一根毛;某个乡镇警察,仅仅因为农民挡道,就毫不思索地拔枪射击。至于平民百姓,一点小小的纠纷,就会引发恶骂或肢体冲突。人与人之间似乎丢掉了礼数,缺少了宽容,丧失了温情。 财富的进一步增长、甚至法律秩序的健全,未必能够修补人们的心灵。因为这是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事情。袁代中事件可能是新闻热门,但真正重要的话题其实应当是,我们能否重建信仰、道德和给我们的心灵定位的种种社会关系,找到像一个文明人那样与邻居、与轻轻蹭了你一下的汽车司机、与不认识的农民温和相处的方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