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加息证券市场反应平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 13:18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 ||||||||
文| 孙凡 11月10日,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提高了0.25个百分点,达到2%,这是自今年6月以来,美联储的第四次升息。在经济学家们的争论声中,格林斯潘正将短期利息率从46年来的低点——1%有节奏加上来,现在的2%似乎还显得太低,仅仅是回复到2001年9月份的水平。格老用12道金牌,花了29个月,将短期利息率从2000年历史的高位6%降到1%。13个月后,美
12月14日还有一次会议让我们观望,是不是美联储会像市场普遍预期的那样继续再加0.25%。持续的加息反映出美联储现在担心的问题已经不是通缩,而是通涨,“尤其是长远意义看来的通涨预期”。 不过,不可否认的巧合就在于:在油价走低,就业指数不错的情况下,发布加息消息,的确抵消了一些担忧。 加息当天,道指跌幅不到1%,也许是加息仅仅是印证了普遍的预期,释放了加息带来的不利因素,总之证券市场反应真是不同寻常的平静。10年期国债基本上没受到加息的影响,前周上涨4.17%,本周上涨4.18%,其收益率也就是4.251%。加息也同样没有使美元最终兴奋起来,美元对欧元继续疲软,为1欧元兑1.2978美元。消息面上关于美国政府支持弱美元的说法又多了一条可资印证的证据。 加息似乎能给储户带来理论上收益的增加,但是落实到银行众多,产品众多的美国银行市场,银行家们似乎又显得不太愿意让所有的产品都跟着加息的潮流。从趋势上看: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收益率能从目前0.50%上升到平均1.24%;多种利息率的信用卡账户利率同样会有较快的上涨。 加息可能会给汽车制造及销售商(测试消费者信心的重要数据,该指数能反映市场对经济发展的看法)带来一定的麻烦:消费者买车意愿已从10月的72%跌落到63%,而零售商的销量增幅也从4.3%跌落到2.2%。时运不济,卖车的更急,因为零售商为消费者提供的低利息车贷也变得艰难起来。通用集团为担心利率变化的消费者提供了另一个贷款买车的模式——买两辆车,现在一辆,未来一辆,但享受现在的低利息车贷。 主要指数方面,上周(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1月12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151.47点(1.5%),收报10539.01点(16日修正为 10487.65点);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8点(1.5%),收报1184.17点(16日修正为1175.43点),过去3周,标普指数已经上升超过8%,是自从2002年以来最好的表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46.40点(2.3%),收报2085.34点(16日修正为2078.62点)。原油期货略有波动,为47.32美元/桶。而基于大选结果和原油价格下降的信息,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到95.5,比10月份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从理论上说,加息会让所有人增加储蓄的欲望,无论是存在银行,还是放到私募基金里去。私募基金不能把钱仅仅捂在口袋里,总要拿出来做事,搞投资。不然,这钱仅仅是在口袋里捂热了一下而已。截至今年上半年,有超过910亿美元的私募资金没去处。 最新的调查报告说,这些资金有相当大一部分执行了所谓的“中国策略”,投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投入到具有典型的中国式经济优势——持续增长,低成本劳动力竞争——的行业中去:有的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诸如餐馆;有的收购美国的制造企业,然后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这个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比如,一家名为“歌剧”的资本有限公司的7000万美元资本来自25个投资人。“歌剧”公司目前并购了一家美国本土的成衣进口商,一家德国钟表生产商。并购前,90%的成衣进口采购自北美地区,并购后大部分则转向成本低廉许多的中国采购。钟表生产业务的调整也大致雷同。 不同地区的经验使职业经理人们发现,在美国更容易执行这种所谓的“中国策略”,因为与欧洲相比,美国相对灵活的劳工法律使得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诸如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地区更为容易。 最后,上周的《华尔街日报》在布什的经济计划出台后,调查了55位非政府雇员的经济学家,询问他们认为的政府所面临的挑战,收到了51位的回复。对预算赤字的担忧占据首位,达到54.9%,其次是贸易赤字、就业等问题,有趣的是没有人担心油价问题。 (作者任职于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现为美国Fordham大学证券、公司及金融法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