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通缩也需要打提前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0日 15:37 和讯网-财经时报 |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就是目前中国的物价走势。 一方面,粮食、能源价格涨势如火如荼,居民消费价格(CPI)也保持水涨船高;从1月份的3.2%升至9月份的5.2%。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4.1%,而10月份上涨4.3%。 另一方面,代表着核心CPI走势的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虽然没有迹象说明中国已经步入“滞胀”时代,但由于投资的压缩、货币供应量的大幅缩减、剔除粮食和石油价格的消费品价格死水微澜、工业品的产能过剩,通缩阴影很有可能趁机抬头。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从节节滑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来看,工业生产的困境明年就会显现出来。据央行公布的数据,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5%,增幅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2.6%,增幅比上月末低1.1个百分点。 更为重要的是,在货币供应量中,与工业生产密切联系的M1增幅已经落后于M2近一个百分点,企业存款的大幅回落,说明企业的贷款情况不容乐观,这势必影响到明年的生产。 最令人担扰的是,前两年导致通缩阴影的产能过剩现象可能会死灰复燃。 钢铁、电力、有色金属、水泥、汽车等近年来大幅扩张的产业,明年有可能全面过剩,甚至随着这些行业的压缩,目前作为“瓶颈”的煤、电、油、运等行业也会重演此前过剩的困境。当然,更不用说目前产能急剧扩大的消费品,如空调、冰箱、电脑、打印传真机等消费品行业。 事实上,产能过剩的“悲剧”已经提前上演。统计显示,全国轿车库存过剩严重,产量持续减少。10月份,全国共生产轿车14.4万辆,同比下降14.2%。此外,在家电等行业,燃气灶具、微波炉、电热水器、黑白电视机、录像机、照相机等产品的生产量,比上年同期也有所减少。 产能过剩现象明年肯定不容乐观。从最终需求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已经开始放慢脚步,投资继续压缩,防止投资反弹仍是现在和今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出口需求由于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大幅顺差的局面也将会减少。至少消费,虽然在买涨不买跌的预期下,今年以来消费渐有起色,但由于占消费大头的房地产、汽车等消费品需求逐渐减少,其对产业链上游的拉动也渐行渐弱。 从目前的价格传导机制看,虽然上游产品价格自娱自乐,但下游产品价格仍无动于衷。主要原因就是目前终端商品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变化,而竞争的加剧将导致企业不敢轻易动用价格杠杆,挤压的结果是上游行业库存积压、企业利润减少。 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传递到一些上游行业。数字显示,当前中国企业存货占用的资金呈现上升的趋势。工业产品产销率月度指数从5月开始出现下滑。前三季度,国有重点企业产成品存货2766.9亿元,同比上升22%。其中,冶金上升51.7%;石油、石化上升26.8%。而从上市公司指标看,截至10月底,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存货余额与年初相比增幅49%,为该行业收入增幅的1.44倍;信息技术业存货余额增幅则达到了26%;金属、非金属行业存货余额增幅为42%。 通胀紧缩最终将会表现为价格下跌、企业利润急剧减少,行业全面萧条。虽然对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来说,利用行政手段治理通胀屡试屡爽,但一遇到通缩,却经常束手无策,甚至病急乱投医,去年以来的通胀现象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此前的治理通缩后遗症。 虽然目前很难分清通胀或通缩的孰重孰轻,但治通胀,把握紧缩力度将是中国目前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作为总量调控的央行、其他负责结构调整的职能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应该放下目前各自的利益博弈,立足长远,在制定政策和发展经济时着眼于“提前量”,否则“离狼窝入虎口”——尴尬局面的出现不是没有可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