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董事能解决中国难题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 18:58 《董事会》杂志 | ||||||||
文/ 曾华国 不懂“中国国情”的外国人,未必能够把中国公司带上良好治理之路 近期, 中国的大型公司陆续聘请了国际知名企业管理精英为公司董事:
中国建设银行首次任命日本新生银行(Shinsei Bank)总裁八城政基(Masamoto Yashiro) 为其独立董事。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香港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可能出任中国交通银行的高管。8月底,香港证监会前任主席梁定邦出任中行股份公司的独立董事。 中国网通9月上旬公布的13名董事中,国际传媒业巨鳄新闻集团的董事长兼CEO默多克和高盛集团前联合总裁约翰·桑顿将出任公司非执行董事。 …… 这些举措表明,在其他国有企业爆出一系列丑闻后,中国公司急欲借助外籍知名人士来提升其形象,加强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专家一直在批评亚洲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力,指定内部人员担任关键的董事会职位。中国人寿等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大公司,在公司治理问题上屡屡受到了监管部门的调查。 一银行高层告诉笔者,任命外籍人士担任独立董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潜在外国股东和机构投资人来提高国有银行的信誉。如新生银行的八城政基先生。新生银行的前身是长期信贷银行(Long Term Credit Bank)。在他的领导下,新生银行得以扭转颓势,并于2004年上市,筹资23.6亿美元。建行希望能获得类似成功。虽然建行希望尽快上市,但外国银行家质疑其透明度、公司治理水平和坏账估计数据的准确性。据业界透露,中国银行也在考虑任命外籍人士进入其董事会。很明显,已大幅降低坏账比例的中行和建行,均希望提升银行不佳的公司治理声誉,并在境内外顺利上市。 虽然澳洲新闻集团和高盛持有网通的股份,默多克和约翰·桑顿都是网通股份股东,但这只是他们出任董事的表面原因。投行人士认为,吸收国外知名经理人加入公司董事会将有助于网通提升公司形象,吸引更多国外投资者以及上市融资。一旦网通取得成功,“董事默多克现象”将会逐渐普及开来。 外籍董事无疑对加强中国的公司治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不懂“中国国情”的外国人未必能够把中国公司带上良好治理之路。史美伦就是其中一例。这位出任3年多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的香港“铁娘子”于2004年9月中旬黯然离职。作为一个“外来的和尚”,史美伦在证监会的“经”念得并不容易。由于她的个性和“海归”的背景,部分同事认为她“不懂国情”。还有人指责她推出的一系列“洋政策”,致使中国证券市场消化不良。史美伦直言不讳,痛陈中国证券市场“四大病”——上市公司缺乏盈利能力和有效的公司治理;市场参与主体的诚信责任意识淡薄;市场的操纵行为比较普遍;投资者的素质有待提高。然而,“中国国情”令香港“铁娘子”有心无力,其秉持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监管思路,以及引进独立董事、完善信息披露、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等与世界接轨的做法在中国的成效有限。 另外,外国人有多少时间思考中国公司的问题值得商榷。“原则上说,将外部人员引入董事会是一个好主意。它带来了多样性和提出棘手问题的意愿。”亚洲公司治理协会秘书长杰米·艾伦说。事实上,已经有人对默多克先生能把多少时间用于网通提出了疑问。因为,这位传奇人物通过新闻集团执掌其全球传媒帝国的同时,还在集团另外10家公司的董事会中任职。 中国的“公司治理病”到最后还得由中国人自己去医治。从根本上还得重申平等精神与制约法则,在董事会这个带有强烈平等参与意识的制度安排下,摒弃强势者的“帝王气”,董事长放下领导者的架子,尊重所有参与者的意愿。没有制度约束的权力,最终会导致腐败的蔓延,难保基业常青。 作者为本刊执行总编辑,英国华威大学研究助理,著有《企业革命》、《收购中国》、《媒体的扩张》等。 (《董事会》供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