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革命促使生活方式变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8日 10:11 南方日报 | ||||||||
作者: 王宁 有了冰箱,人们就可以在家里享用冰镇啤酒、可乐、西瓜…… 消费活动受到自然节奏的严重限制,是传统消费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在收获的季节,人们有着充裕的食品。但是,一到严冬,人们又面临食品的匮乏。在这里,农作
那么,怎样来调节食品的季节性盈匮不均现象呢?传统的解决之道是,当瓜果、作物收割摘取以后,或是当牲畜屠宰以后,人们想方设法延长其食用周期,以便将其储存起来,以备匮时之需。但是,食品保存的一个困难,在于其容易腐败。如何克服食品的腐败变质,成为调节季节性食品盈匮的关键。人类饮食文明的一个成果,就是发明了食品的腌制、泡制和干化处理技术。通过这些食品处理和储备技术,人们成功地突破了食品生产的自然节奏(如生长季节)的限制,延长了食品的食用周期。 传统的食品延长技术不但延长了食品的食用周期,而且创造了新的食品风味。干果、腊肉、泡菜、腌菜、干制海产品等,构成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支柱是传统的食品技术。这一类食品技术的社会实质,在于打破食品生产的自然节奏对消费活动的限制,从而使消费和其他社会活动遵循社会节奏。 传统食品延长技术可以延长食品的食用周期,却无法延长食品的新鲜。而当代家用冰箱的普及,则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城镇家庭,已经基本普及了电冰箱。可以说,电冰箱在城镇的普及,乃是一场静悄悄的、以电力制冷技术的家庭化为特征的食品保鲜革命。这场革命尽管不是轰轰烈烈,其社会后果却是广泛而深刻的,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 电冰箱的普及,首先导致了城市购物方式的变化。在冰箱普及以前,城市购物方式严重受限于食品保鲜技术。例如,为了一日三餐,人们要每天跑菜市场买肉买菜,并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而来的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购物方式对许多人来说,显得不合时宜了。冰箱的普及,客观上正好迎合了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后改变购物方式的需要。借助于冰箱的保鲜功能,越来越多的家庭,尤其是年轻夫妇或白领家庭,不再每日跑菜市场购买食品了。他们把食品购买次数从每天一次压缩为每周一次或两到三次。在这里,食品新鲜周期的自然节奏的限制被打破,食品消费开始服从于社会节奏的需要。显然,制冷技术(电冰箱)的家庭化,减轻了日常购物的负担。由于妇女往往是家务劳动、特别是食品购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冰箱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对妇女的解放起着一定的作用。冰箱替代了“主妇”的部分功能。 冰箱的普及,还导致快餐文化逐渐从市场(如麦当劳文化)延伸到家庭。由于有了冰箱,导致大量的速冻食品的供给,从而不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生活方式,而且大大减少了人们的家务劳动时间。例如,速冻水饺、包子、面条和米饭的出现,大大减少了人们为制作这些食品所花的时间,适应了日益增多的、处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节省时间的需求。可以说,借助于冰箱的保鲜功能,家庭快餐文化被催生出来。 冰箱的普及所导致的另一个更深刻的社会后果,是促使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产生。例如,同样是饮水,传统的饮用方式是饮用温开水或凉水。伴随着冰箱的普及,人们则开始饮用冰水(这种习惯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普遍)。有了冰箱,人们就可以在家里享用冰镇啤酒、冰镇可乐、冰镇果汁、冰镇红茶、冰镇咖啡和冰镇西瓜,等等。有了冰箱,冰淇淋不再是难得的奢侈品,而是每日都可以消费得到的享乐食品。有了冰箱,人们就可以从超市成打成打地购买酸奶,满足口感享乐的日常需要。电冰箱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冰箱的使用方式却有着阶层和群体的区别。如果说,某些阶层和群体可以把它当作享乐主义的“容器”,用它储存各种享乐食品和饮料,那么,其他阶层和群体则同样可以把它用做节俭的“工具”。例如,借助于冰箱,在夏天吃剩的饭菜就不愁会发馊,可以留到下顿或次日再吃。很明显,虽然冰箱的功能对所有阶层都是一样的,但是,冰箱却常常可以为不同阶层做不同的使用。在某些人那里,冰箱主要是一种享乐的工具。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冰箱则主要是贯彻节俭观念的手段。显然,冰箱使用方式的不同,折射了人们消费观念的不同。 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冰箱的普及,是家庭生活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技术的家庭化,是导致家庭生活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技术从车间向家庭的延伸,悄悄地导致了家庭生活方式的革命,其中包括家务劳动革命(如冰箱和微波炉的使用)和休闲方式革命(如电视、DVD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并进而影响了家庭成员关系和生活质量。显然,以冰箱为代表的技术家庭化的社会后果,实在是不能低估。 作者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消费者研究工作室教授、博导,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