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的客观缺陷 探究我国国际经济地位排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 13:00 解放日报 | |||||||||
经济是否强大,取决于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率,“大”是“强”的条件之一,没有相当规模的经济体,不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强国的内涵、特征是历史性的,现阶段必须站在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下去理解——— 国际权威组织每年都会以某个指标来衡量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排名。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量化依据。在不同的比较体系中,中国的排名都不一样。可是单
建立一套相对全面和客观的评估体系来比较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这是张幼文教授的心愿。之所以提出这个研究命题,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实力越来越强大,这个实力到底在什么程度上,什么意义上能体现,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许多统计指标都只反映了某一方面的国力,有的相互间还有矛盾。 现实评估的客观缺陷 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中国2003年世界GDP排名是第7位;按照2004年联合国开发民生发展报告,中国人均GDP排在第94位;比较进出口额,中国去年是世界第四大贸易国;比较全球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又说中国的成长竞争力指数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44位…… 诸多结果令人眼花缭乱,它们相互之间是不可比的,有些评判结果会让老百姓产生疑惑,不是说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动机吗?为什么公布的中国竞争力排名还这么靠后呢? 事实上,有些比较指标有不尽合理之处。例如GDP排名。众所周知,在世行公布的2002年世界GDP排名中,中国排在意大利之前,居第六位。而2003年,中国经济强劲增长,GDP增幅超过9%,而意大利仅增长0.3%。由此便产生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为什么200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意大利的30倍,而在世行的GDP排名中,中意两国的位次却来了个大对调?原因就在于汇率。世行在统计各国经济规模时,一律都要按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成美元,而各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和汇率机制都是不一样的。具体的汇率水平又是由包括贸易差额、资本流动差额及外汇市场等多种因素确定的,比较复杂。而且汇率又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所以即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再快,但因为汇率发生变化,就会产生GDP比较时的差异。其实,GDP是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生产能力的,它不能因为汇率的变化而变化。 又如人均GDP。联合国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比较,是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所以就会得出中国去年人均GDP超过4500美元的结论,比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高出3000多美元。而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就有好多种,每一种方法又涉及数百种商品的比较,比较结果有差异自然就不可避免。 张幼文认为,就单个指标排名来说,都是有缺陷的。怎么去科学地论述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这里首先就有个方法问题,显然单项指标都不能综合反映。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 现实评估的客观缺陷很自然会引出两个问题: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科学论证必须建立在定量化的综合指标基础上;另外一点,就是综合指标体系本身要能反映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特征。 怎样理解经济强国?张幼文教授认为,“强国”,本身应当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强盛的总和。而经济意义上的强国具有更大的现实性、科学性,因为经济状态大部分能量化并有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而言,经济上是否强大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张幼文特别强调,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率共同决定经济强国,两者缺一不可,“大”是“强”的条件之一,没有相当规模的经济体,也不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强国的内涵、特征是历史性的,现阶段必须站在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下去理解。 当代经济强国的主要特征包括:世界领先的经济规模,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大的贸易总量和具有绝对优势的现代出口产品;代表世界先进发展水平的产业结构与在国际分工中的相对有利地位,科技先进并具有把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和发达稳健的国内金融体系,拥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制,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对外抗风险能力,一个对内对外都强有力的政府,在国际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等等。 上海社科院世经所以张幼文教授为首的课题组研究推出了经济强国指数,分经济强度指数、经济强大指数、经济强盛指数三个层次,共有50项指标。其中经济强度指数反映经济的质量,包含29项指标,如科技人员投入、知识产权保护、手机持有率、企业融资、市值规模、投资流规模、债务规模安全度等;经济强大指数又增加8项指标,以在质量的基础上再反映经济规模。经济强盛指数再增加经济增长、城市化发展、服务业发展等13项指标,以在质量、规模的基础上再体现发展潜力。用综合指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这在国内研究机构中还属首次,而且已经得到业界认可(该项研究成果已由人民出版社《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一书发布)。 中国显现强盛趋势 50个指标,58个国家的19年数据实证———按张幼文教授的经济强国指数比较,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比较结果显示,中国经济走向强盛的趋势不可阻挡。 就经济强度指数来看,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这一指数呈直线上升趋势,年均增长0.5416个指数点;排名基本处于58个国家中下游位置,不过总体趋势看涨———从1990年第36名上升到2002年第32名,到2008年可能还能上升1位。经济强度指数的趋势分析表明,中国在经济竞争能力和质量方面与其他国家还存在差距,有必要在稳步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提升科技和信息化水平。 经济强度指数乘以规模系数得到的经济强大指数,中国的增长趋势则更为明显。从1990年到2008年,年均增长1.3147个指数点,增幅比经济强度指数高。从排名看,中国已从1990年的中游水平(第23位)提升到2002年的前列水平(第9位),而到2008年还可能再前进2位。 经济强大指数乘以发展前景系数得出的经济强盛指数,是在“质”和“量”的基础外,进一步反映“势”的内涵。中国在这方面的增幅更胜一筹,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强盛指数年均增长1.6704个指数点,比经济强大指数的增幅还高27%,排名从199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9位,2008年将进入世界前6强。这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获得的经济增长奇迹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作者:本报记者郑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