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黑色镜头更令人忧虑的是对其熟视无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 11:0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本报评论员刘文宁 常识告诉我们,保持对某一常见景致的敏感,往往不太容易———那么,坚持对某些“习以为常”的不公正的追问,是不是更难呢? 11月15日,本报“维权周刊”报道了部分城市非公餐饮企业务工人员的辛酸遭遇,
心生一种恍惚,如果我们抽去五个镜头的发生地点,换上另外一些地名,恐怕同样的人物遭遇并不难找。因为从耳闻目睹中,我们知道类似的事情绝不仅仅发生在这五个城市的务工者身上。甚至,我们再来假设,如果我们抽去“非公餐饮企业”这一行业界定,换上其它行业的务工者,比如医院护工、美发美容院的杂工、家政服务中的小时工或保姆、矿工、环卫工等等,“工作时间长、薪水低、没有加班费、工资被拖欠、保证金被扣押不退”之类的现象,不也或多或少、“非此即彼”地存在着吗?这样的事情,我们从相关报道中见到的还少吗? 换句话说,这偶然被媒体选中的五个城市非公餐饮企业务工者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相当多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苦累脏险岗位务工者群体的遭遇。因为,类似权益受侵害的现象绝不仅限于个别地区的个别人身上,而是发生在相当一些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务工者身上。 恰恰不只是发生在一个行业,恰恰由于长期以来此类现象得不到有效整治,于是,我们习以为常,我们熟视无睹,我们见怪不怪,甚至麻木不仁———与一些极端事件比起来,比如死伤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矿难,比如攀上高楼以死相搏索要工钱的所谓“跳楼秀”,上述镜头中“我已干了17个小时,实在太累了”之类的事,则未免显得有些“平淡无奇”,不够“触目惊心”、“震撼人心”。可能有些读者也未必掂量得出这些“黑色镜头”的分量,因为我们的耳目、我们的心灵已经有些麻木,不够“刺激”的事已经很难吸引我们关注的眼球。常识告诉我们,保持对某一常见景致的敏感,往往不太容易———那么,坚持对某些“习以为常”的不公正的追问,是不是更难呢? 无言的,未必是平静的。在我们的身边,在不经意间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群中,很可能就有报道中的主人公。他们默默承受着在苦累脏险行业谋生的艰辛,他们只能把所有的苦涩深埋在心底,而一些人同时埋下的也可能还有对城市的隔膜与敌视,以及对社会公正的怀疑。今天,如果我们对他们的种种苦涩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那么,明天,也许我们会在另一些场合撞见这种苦涩的“影子”。比如,东南沿海地区大面积的“民工荒”,不就与民工待遇低下、权益屡屡受到伤害直接相关吗?再者,还有一些来自边缘群体的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疑,这些都将加大社会运行的总体成本。因此,关乎社会公正的神经必须时刻保持其敏感,尤其是对某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这,应该是我们时时需要提醒自己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