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如棋需有规则 一盘整棋与三类国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 18:22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 | |||||||||
★文/顾纪生 傅贤治 改革如棋。棋有规则。双方博奕,事关“生死”,惟守规则,才可赢得磊落,输得舒坦。改革也有“规则”。初期的规则是“摸着石头过河”,言下之意,只要“大方向”正确,可以不管过河路径是否最短,风险是否最小,方法是否最当;但对棋入中局的改革国资监管体制而言,还能继续奉行此“粗放”型规则吗?作为经济改革的攻坚战,集万难于一身
目前,国有资产事实上已分割成三块而“分而治之”:第一块是国有工商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它由国资委掌控监管;第二块是国有金融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其监管“事权”隶属财政部与银监会共辖。这两块国资分而治之的布局是否妥当暂且不论,但至少都得到全国人大的直接或间接授权。惟第三块国资—约4万亿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其监管权至今尚无法定归属。这块约占国有资产总量35%、涉及上百万户单位和3000多万人的国资,与前两块相比,对国计民生与经济改革的影响同样重大,切忌随意决策与草率行事。不无遗憾的是,对此块资产的监管权在依法界定之前,财政部却已捷足先登。今年6月,财政部党组批复同意在其行政政法司与科教文司内部新设行政资产处与事业资产处,“统一”行使其监管权。9月以来,改革程序已悄然启动。 在笔者看来,此举存在诸多疑虑: 其一,它符合资本或资产的本质属性吗?经济学常识认为,资本也好资产也罢,盈利性也好效率性也罢,必与其整体完整性相关;换言之,资产的完整性是其安全性、流动性乃至效益性得以保证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起码的完整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效益效率性;现将同源同质的国有资产人为分割成性质各异、相互独立的三类,既无理论依据,又与客观国情不符。 其二,它符合依法行政的执政理念吗?国资委的设立是经过年初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其对国有资产的管辖已取得法律的直接授权;即便对金融性资产而言,它暂由两家共管的过渡性安排,实际上也得到人大的间接授权;惟独行政事业性国资的监管权现却由政府的某一职能部门“自定”。以一纸文件代替法定程序的做派是否与依法行政的执政理念形成鲜明反差? 其三,它符合设立国资委的本意初衷吗?如若果真出现管理“奇迹”,随之带来的“悖论”是:既然区区的两个处就能管好国资总量的35%,其余的若干部分又由财政部与银监会共管,留下的远低于65%的国有资产难道还有兴师动众专设国资委来管理的必要吗? 话得说回来,笔者并不想否认行政事业性国资长期处于监管真空状态十分有害的事实,也乐意认同“有人管胜于无人管,早管好于迟管”的权宜效果,从这点上说,财政部门作为国有资产的掌门人之一,愿意首开监管先河,其心可赞。事实上,两个新处室也已着手相关规范办法的研究与制定,力图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整套从资产配置、使用、调配、处置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的新机制;但即便如此,也应该而且必须“补”上取得法定授权从而依法行政的一“课”! 改革如棋局局新。经济改革这局“整棋”现已杀入“中局”,棋面错综复杂,一“着”关乎全局。就国资管理体制而言,既要有敢改敢试的创新求变精神,更应有谋定而后动的殚精竭虑态度。运筹帷幄者,胜轻举,盲动者败,不啻是棋局箴言,而且是改革真谛! (作者顾纪生为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傅贤治为江南大学商学院院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