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透明高效市场 金融转型关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 13:34 第一财经日报 | ||||||||
在中国经济大变革的关键时点,《第一财经日报》应运而生。 “完美市场”的愿景似乎触手可及。然而,在前所未有的转型成就的背后,依旧铺陈着前所未遇的吊诡和挑战。一方面,中国国民经济频传漂亮数据;另一面,中国资本市场陈疴难愈,股指陡峭下挫。一方面,商业银行急需借助外力冲减大量NPL(不良贷款),资本市场也无可避免要在全球化的语境内完成改革;另一面,国际资本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而不恣肆
为了消解银行不良资产隐患和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在内部改革的同时将谋求上市,中行、建行之后,更多的跟随者将纷至沓来。考虑到银行业巨大的总资产规模,全部海外上市并不现实,中国股市将成为重要的融资场所。倘若能解决股市的根本制度性缺陷,重建投资者信心,持币观望的巨额资金才会进入股市,股指也将水涨船高。到那时,不仅国有银行可以实现有效融资,更多的公司亦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使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间接融资比例下降;由银行过渡(Overbanking)而导致的国家整体金融风险也会大幅降低。 在股市复活这个各方关注的"劫点"上,随着中小投资者渐渐委托基金进行市场交易,由证券公司、基金、保险公司和其他机构共同组队的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开始同台博弈。然而,曝光频仍的机构内部交易和违规操作警示我们,"道德风险"依旧无法回避,投资者仍将承担巨大风险。 股市真正复活,决定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高储蓄率特征,和数十万亿美元计的国际资本,只要能重塑公信力,未来中国资本市场规模增大5倍乃至10倍,指数攀升至数倍以上,绝非天方夜谭。 然而,公众信心的前提必是公开透明而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奠基不外三足鼎立:一是 同股同权,同股同酬,消除股权分置;二是通过监管实现公司治理,通过公开透明及时的信息披露保障全部、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三是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实现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唯其如此,资本市场才会成为一个有效配置资源的"神奇市场",而决非幕后交易、轮流坐庄这样的黑幕空间。 《第一财经日报》诞生在一个历史大变迁的关键时刻。以理性、智慧、公信的姿态,我们将致力于为建设一个透明高效的市场鼓与呼。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